三机部六院时期成立的12所

航空机载产业链月度动态报告 获取样刊

中国航空研究院 2019-12-01

6379 0 0

强度专业源于力学,是航空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随着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飞机在研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强度问题愈发凸显,建立飞机强度专业性研究机构,发展我国的航空强度事业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 艰难曲折创家业1965年1月12日,第三机械工业部(简称“三机部”)决定将第六研究院(航空研究院、简称“六院”)第八研究所第六研究室(强度研究室)分出,建立“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3月24日,批准了“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编号为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院十二所)在陕西省耀县苏家店进行建设。4月12日,正式批准了设计任务书,由此拉开了强度所建设的序幕。


【建设中的耀县1号厂房】

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因为是在国防部第六研究院时批准成立的,接续以前研究所的代号序列,定为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院第十二所。该所科研队伍,以八所强度研究室和其他相关主机厂所调入的强度研究人员为基础,首任所长王兴华、党委书记包文进、副总工程师魏信芳。1968年国防科研体制调整时,该所代号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研究院第623研究所。1973年“第二次部院合并”后,改称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院第623研究所。


【强度所首任所长王兴华参与建设】

建所之初,国家赋予强度所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飞机结构的静力、动力、疲劳与热强度方面的试验研究,并编制有关技术文件和资料;研究飞机结构的静力、动力、疲劳与热强度的计算方法,并编制有关技术资料与文件;研究飞机在起飞、飞行和着陆时所受载荷,研究并编制强度规范;进行试制和成批生产的飞机或部件的静力、动力、疲劳与热强度方面的鉴定性试验。


【轰六强度试验】


【1972年强度所召开首届党代会】

当时,搞“三线建设”付出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老一辈科研人员以“立足山沟胸怀祖国看世界,献身革命志在四方图创业”的豪迈气概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初创建设,白手起家边搞建设边抓科研。1966年底强度所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设施一流的1号静力试验厂房,并于1968年12月28日在该厂房圆满完成轰六飞机全机破坏试验,标志着我国飞机强度研究与验证进入了新的纪元,在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强度所长安试验基地】

1965年10月,强度所热强度研究室获批,选址在长安县和户县交界秦岭山下的祥峪口,1980年1月,改为623所长安分所。1982年3月23日,国防工办批复长安分所从623所划出,成为独立的研究所,名称为第三机械工业部飞机结构热强度研究所,代号629所。


【水轰五全机静力破坏试验】


【运十飞机全机静力破坏试验】

在建所初期,强度所优质完成了轰6、水轰5、运8、运10、歼8等型号强度验证任务,研制了手动控制液压加载试验系统等一批重大仪器设备,发展了静强度、动强度、疲劳强度与断裂力学、热强度、强度规范、计算力学及软件等专业,为我国国防武器装备研制和航空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强不息谋发展改革开放初期,面对“三线”工作恶劣、信息闭塞、后勤保障难度大及科研人员流失、人心不稳、发展乏力等困难,强度所为了长远发展,历经不懈努力,争取到了国家“三线”调整的历史机遇。


【迁建西安后的强度所办公楼】


【两所合并会议合影】

1978年12月,强度所提出另行择地建所实现发展的方案。1987年4月13日,强度所迁建西安设计任务书正式获得航空工业部批复。1992年1月22日,航空航天部批复623所与629所正式合并,组建了新的623所。1993年9月1日,623所顺利实现了主体搬迁,总部搬迁至西安电子城工业园区,并形成了以西安为总部,以耀县、长安两个老址为试验基地的运行格局。


【歼8全机疲劳试验】

这一时期,强度所积极拓展科研生产领域,确保了歼轰7、运7系列、运8系列等型号试验任务的完成。尤其历时8年之久圆满完成歼8全机疲劳试验,航空部给出了“歼8全机疲劳试验的技术与水平在国内处领先地位,达到八十年国际同类试验的水平”的意见。在强度试验技术上,强度所引进了MTS 100通道协调加载系统和1024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在此基础上,探索形成了一套全机静力与疲劳试验自动化加载控制、测量分析技术,制定了试验标准与规范,结束了手动加载历史,标志着强度试验发展进入了一个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时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计算力学的迅猛发展,航空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提供新的强度计算方法和分析手段。因此,在原三机部的支持下,决定由强度所牵头开发通用有限元程序系统。从1975年—1985年,在我国杰出的飞机强度专家、强度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冯钟越带领下开发了HAJIFI、HAJIFII等系统软件,填补了我国大型结构分析系统的空白,打破了国外在CAE软件行业的垄断和封锁。随后,强度所又相继开发了HAJIFIII、HAJIFFX、YIDOYU、COMPASS、VEP、实时颤振分析等系统软件,有力支撑了型号研制,其中HAJIFIII于198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此外,1986年强度所在结构力学学科拥有了硕士学位授予权。 巩固地位渡难关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受国家政策调整和军工行业紧缩政策的影响,搬迁后的强度所科研和生活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拮据和运行压力。


【歼10飞机全机静力试验】


【歼11飞机全机静力试验】

在压力面前,强度所发扬“能打硬仗、敢打硬仗、擅打硬仗”的型号试验精神,持续攻坚,先后承揽并完成了歼轰7、歼10、歼11等重大型号研制任务。1998年11月28日,全尺寸飞机结构静力/疲劳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挂牌运行,这是强度所第一个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凸显了在该领域的权威地位。在传统军机预研基础上,强度所开始了民机预先研究:承担了飞机结构抗疲劳设计技术与可靠性研究(AFFD)和民机噪声控制与声疲劳研究(ANCF)等多个系统工程项目;系统发展了结构耐久性\损伤容限专业;构建完善了民机噪声与声疲劳专业,提升了专业地位,也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引下,强度所着力改革经营管理体制、倾力开发民品,向市场要效益,咬紧牙关渡难关,开始了军转民的艰难探索。 抢抓机遇蓄力量进入21世纪,我国航空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强度所在行业战略布局中的专业优势得以凸显。2003年阎良456厂房的投入使用,2006年建成的航空噪声与动强度实验室,既满足了型号研制急需,又填补了专业空白,使强度所的综合总体试验技术和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强度所阎良新区鸟瞰】

面对新型号提出的新要求,强度所以国家背景型号研制为依托,抓住阎良飞机工业园建设的历史机遇,争取到了在阎良拓展试验基地的重大建设投资。2005年12月,国防科工委正式批复了强度所在西安阎良建设新区。


【ARJ21-700飞机全机静力试验】

在此期间,强度所型号试验任务增长迅速,先后承担了歼11B、空警2000、山鹰教练机、ARJ21-700等多项重点型号任务。同时,强度所积极拓展了专业研究领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核心技术,进一步彰显了技术实力和行业地位。 快速发展创辉煌2008年,随着航空工业的井喷式发展,强度所也驶入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尤其,近年来强度所加强顶层设计,确定了“大强度、新强度、数字强度”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的航空强度研究与验证中心”的发展目标,战略引领,创新驱动,推动强度所和强度专业转型升级,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


【强度所上海分部】

强度所紧抓机遇,持续强化阎良新区能力,建成了多座现代化、高水平的试验室,填补了坠撞动力学、气候环境适应性等专业空白。同时,为服务国家大飞机事业,满足民机发展需求,2013年3月29日开始在上海建设分部,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试验技术国际一流的全尺寸民机静力\疲劳试验室。目前,强度所已形成了“一个总部、两个中心”的运行格局,总部位于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设有军机科研中心、上海浦东新区设有民机科研中心。


【大运全机静力试验】


【C919全机静力试验】


【AG600全机静力试验】

强度所始终坚持航空为本,聚焦专业发展和型号研制,构建了国际一流的验证体系,完成了以四代机和“大飞机三剑客”为代表的一大批强度研究与试验验证任务;在强度验证手段上已发展到自动化阶段,并逐步向智能化迈进。强度验证工作已成为飞机研制过程“设计、制造、试验、试飞”四大环节中不可或缺的“第三棒”。


【虚拟试验】

强度所始终履行国家赋予的“四大”使命(强度理论的探索者、强度技术的创造者、强度工具的提供者、强度设计的验证者),聚焦三新、深挖广拓、打造平台,持续为强度技术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形成了“一体两翼”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了技术创新与自主研发能力,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在2018年全国企业创新大会上获得最高奖项;拓展了健康监测、智能结构、气候适应性等新兴专业;构建完善了由14个一级专业和64个二级专业组成的航空强度技术专业体系;开创了全机强度物理试验与虚拟试验双线并行的新模式;主办的“中国航空强度技术发展高峰论坛”已成为国内强度领域影响力最大的交流平台;基本形成了国际合作“三三制”架构(即确立一批欧洲高等院校、一批国家科研机构、一批航空企业三个层面的合作对象,开展在委托培养博士、派遣访问学者、项目联合研究等三个方面的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航空企业等在人才培养、技术交流和项目开发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


【中国航空强度技术发展高峰论坛】

强度所构建了“三融三通”(即以航融航,服务大航空;以军融军,进军大防务;以军融民,支持大工业)技术产业生态链,促进了强度技术多领域的跨越融合,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技术产业发展局面,可面向全工业领域提供强度问题一体化解决方案。其中,复合加载试验设备国际先进,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垄断;航空减振器产品研制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前列,振动与噪声控制等技术国内领先,成为西北地区噪声治理的权威单位。


【C919飞机全机2.5g工况极限载荷静力试验合影】

作为我国唯一的航空强度研究与验证中心,强度所目前业务已涉及航空、航天、国发、兵器、船舶、车辆、轨道交通、石油化工、风电能源等诸多领域,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近年来,先后被国家授予“重大贡献奖”,并荣获“中央企业先进集体”“陕西省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签订重点工作责任状】

未来,强度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一心、两融、三力、五化”的新时代发展战略、航空研究院“五性”,要求,坚定“航空报国”初心,笃行“航空强国”使命,为全面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贡献卓越的强度力量,在奋斗中创造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新辉煌!

原文链接 : 点击查看


评论 (0)


暂无评论

免费试用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将会尽快与您联系
若当前手机号码未注册航空产业网,系统在您提交信息之后会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用户密码默认手机号码最后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