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为大飞机做出了哪些贡献?

政府部门低空经济采购情况分析 获取样刊

航空产业网 2022-10-01

7294 0 0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0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C919大型客机项目团队代表并参观项目成果展览,充分肯定C919大型客机研制任务取得的阶段性成就。他强调,让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承载着国家意志、民族梦想、人民期盼,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一以贯之、善始善终、久久为功,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更大突破,加快规模化和系列化发展,扎实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上午10时30分许,习近平等来到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习近平同大家亲切交流并合影留念。习近平对大家表示,你们是国家栋梁、英雄功臣。在你们努力下,大飞机项目取得了可喜成就。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继续合力攻关。要把安全可靠性放在第一位,消除一切安全隐患。大飞机事业一定要办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代表学校,作为C919大型客机项目团队代表之一,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会见。

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于2007年立项,2017年首飞,2022年9月完成全部适航审定工作后获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将于2022年底交付首架飞机。C919大型客机研制成功,获得型号合格证,标志着我国具备自主研制世界一流大型客机能力,是我国大飞机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5年来,我国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设计、系统集成、全球招标、逐步提升国产化的发展路子,培养出一支信念坚定、甘于奉献、勇于攻关、敢打硬仗、具有国际视野的大飞机人才队伍,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

祖国的大飞机事业跃入新高度,全体北航人倍感激动! 振奋!热烈祝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两次承担大型飞机重大科技专项论证组织工作

这也是我国高校第一次从立项论证开始,就深度融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从组织开展方案论证,到科研团队深度参与到关键岗位、工程一线的众多校友.到C919首飞搭载北航校旗到持续为大飞机事业培养人才,始终为国产大飞机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大型飞机重大专项论证

重大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采取重大专项的方式推动和加快科技发展,是许多国家的共同做法,也是我国的一条成功经验。

2003年3月,“两弹一星”元勋、战略科学家王大珩院士联合中国科学院20多名院士,就发展我国大型喷气运输机提出了建议,建议得到重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大型飞机”被纳入重大专项的论证。

2003年11月大型飞机重大专项论证组成立,论证专家组成员共22人,时任北航校长李未院士被任命为论证专家组组长。航空制造专家、时任北航副校长唐晓青,空管航电专家、时任北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军,项目管理专家、北航经济管理学院邱菀华等3位教授也是专家组成员。北航还成立了由20多人组成的秘书组和服务组。秘书组成员有杨军、张曙光、王延荣、赵廷弟等教授,杨军担任组长。服务组有武立勋、刘小龙、侯保忠、朱胜军等教师以及后勤集团车队,武立勋担任组长。2003年11月至2004年7月,论证专家组历经8个月全面深入细致调研,经过反复论证权衡,郑重提交了《大型飞机重大专项论证意见书》以及12份附件,供国务院决策参考。

2004年7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参加规划战略研究的专家颁发荣誉证书。李未院士获得突出贡献表彰,唐晓青、张军、邱菀华、杨军等获得重要贡献表彰。

大型飞机方案论证

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大型飞机的研制被确定为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为实施《纲要》确定的重大科技专项,国务院成立了大型飞机重大专项领导小组,组织了专家论证委员会独立开展论证。

2006年6月,大型飞机方案论证组成立。论证专家组成员共19人,时任北航校长李未院士、中航一集团科技委员会高级顾问顾诵芬院士和中航二集团科技委员会主任张彦仲院士共同担任组长,北航刘大响院士也是委员之一。经过6个月的工作,论证组形成提交了《大型飞机方案论证报告》。

参加中国商飞大型客机联合工程队

2007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大型飞机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关于大型飞机方案论证工作汇报,原则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同意组建大型客机股份公司,尽快开展工作。2008年5月,中国商用飞机公司在上海成立。

北航有28人参加中国商飞大型客机联合工程队,常驻或者交替在中国商飞工作的有杨超(队长)、刘培英、王彤、周元钧、张平、李卫琪、唐海龙、吴志刚、田云、王黎静、董大勇、鲍蕊、刘虎、白振东、郁嘉等教师。

2017年4月,C919大型客机首飞放飞评审会在中国商飞公司召开。国务院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彦仲院士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未院士担任评审委员会副主任。

2017年5月5日,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冲上云霄,成功完成首飞任务。随着C919一同飞上蓝天的还有北航校旗

2017年10月23日,北航65周年校庆前夕,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时搭载的北航校旗重返学校,这面承载着光荣与梦想、代表全体北航人荣誉的校旗,将激励更多的北航师生不忘初心、空天报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


C919中的北航人

从商飞公司主要负责人到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到试飞员、工程一线同志,北航校友闪耀在C919的多个岗位,比如——

吴光辉:C919总设计师,2008年博士毕业于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陈迎春:C919常务副总设计师,1988年硕士、2007年博士毕业于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赵鹏:C919试飞员,1992年本科毕业于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还有众多校内科研团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将空天报国的情怀与成果,写在C919之上(2017年5月统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华明院士团队:

利用激光增材制造技术成功研制大型复杂钛合金关键构件,通过部段验证考核试验、构件综合性能不低于锻件,并表现出快速响应、低成本制造突出优势,为飞机研制阶段作出积极贡献。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佐光教授团队:

承担了上飞-北航民用飞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中心技术攻关项目。依托项目形成的国家发明专利为C919大型复合材料结构的热压工艺方案通过适航审定提供了重要的试验方法和技术支持。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蔡茂林教授团队:

带队研制C919等国产客机的机舱气密性检测设备控制系统,解决了我国气动元件检验检测中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构建了我国气动元件基础通用、产品和测试方法标准的完整标准体系,提高了我国气动元件的检验检测水平。

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唐海龙研究员团队:

所在联合工程队伍承担了C919飞机的发动机选型与风险评估任务,准确预测了为满足C919飞机性能要求的发动机方案关键参数,为C919飞机和发动机的技术协调和风险控制提供了技术基础。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李晓东教授团队:

参与了C919 飞机关键技术攻关,针对C919设计初中期的声学设计需求,开发了一套适用于的机体噪声设计分析预测系统,用于大型民机机体各部件的快速声学设计,对大型民机机体进行快速适航噪声评估。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林贵平教授团队:

中国商飞上飞院联合开展C919机翼热气防冰系统设计技术攻关,开发研制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机防冰系统设计与评估软件,大幅度地降低了研发成本,缩短了防冰系统的设计周期,保障了C919飞机在结冰气象条件下的安全飞行。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沛清教授团队:

在C919研发中,完成了多项技术攻关课题,包括高亚声速机翼设计,高升力装置设计,大型飞机水上迫降等,提出增升装置气动机构一体化设计新概念,并完成了气动机构一体化设计程序。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刘虎研究员团队:

在C919总体设计阶段承担了机场适应性的研究,创新性地将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应用于国产大飞机的飞行及机务人员培训,为C919的试飞及后续运营维护提供了支撑。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焦宗夏教授团队:

为C919研制了国内第一台C919大型客机多轮刹车系统的便携式自动测试系统,该系统是开发环境中的关键支撑设备,为首架C919飞机顺利首飞和刹车系统正常服役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张德远教授团队:

中航成飞民用飞机有限公司合作,共同进行钛合金小直径精密高效深孔加工技术的研究。其中,创新的振幅频率可调回转式激励机构,是国内外首创,为低频振动深孔钻削加工提供了新的思路。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陈五一教授团队:

参与C919飞机风挡框制造,与成飞针对C919风挡框加工工艺难点开展联合攻关,通过仿真、分析、测试对毛坯残余应力情况进行系统研究,掌握了零件的残余应力分布规律,可以实现零件加工变形的精准预测。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万敏教授团队:

中航工业洪都公司、中航工业成飞公司合作,共同承担了C919大型客机供应商制造类关键技术攻关,解决了铝锂合金复杂蒙皮零件的成形方法,开发了数字化的工艺设计仿真系统,提高了蒙皮机械铣削变形建模仿真效率,实现了C919客机机头、前机身和中后机身蒙皮的精确制造。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赵罡教授团队:

主要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造、复杂曲面的智能加工技术等。承接多项中国商飞创新基金,参与了飞机数字化装配研究的工作。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李东升教授团队:

参与了C919全机对接生产线引进工作,开发了多套工艺设计与仿真软件系统,并进行了生产型试验验证,为C919大型飞机的顺利首飞提供了支撑技术。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刘强教授团队:

承担了“C919飞机主起支撑接头深槽腔”及“C919飞机1#钛合金上下缘条激光成型毛坯” 机械加工关键技术两项课题。经过技术攻关,成功解决加工难题。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袁培江副教授团队:

研制的航空智能制孔机器人,可以适应不同曲率的曲面,能够用于铝合金、钛合金、复合材料及叠成等飞机部件的自动制孔。与成飞、上飞等单位合作,成功应用于C919飞机研制与生产。

经济管理学院邱菀华教授团队:

对大飞机项目在组织、进度、费用、供应商、合同等五个方面的风险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并提出管理建议,构建了大型客机项目风险管理框架,研究填补了大型民机项目风险管理的空白。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曙光教授团队:

针对C919研制的验证试飞技术需求,对大型电传操纵客机不良人机耦合动力学特性、失速特性、高速特性、颤振、结冰条件下飞行特性等高风险和机理复杂的科目,建立分析模型,为试飞队伍培训、确定测试和检测设备配置、制订试飞程序和应急预案、化解试飞风险、开发适航试飞数据标准和系统提供重要基础。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熊峻江教授团队:

中国商飞上飞院合作,为C919飞机结构全机疲劳试验和疲劳定寿奠定基础。与中航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合作,提出了C919飞机方向舵、地面扰流板和多功能扰流板作动器疲劳寿命评定方法,根据疲劳耐久性试验结果,满足了设计目标要求。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杨超教授团队:

参与C919的气动弹性科研攻关,形成了气动弹性专业的技术方案,承担了C919颤振、气动伺服弹性、静气动弹性修正、结构设计等专业方向的科研攻关,为保证C919结构安全、满足性能指标做出了贡献。

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赵廷弟教授团队:

所在联合工程队承担了C919的四性指标论证任务,充分开展了飞机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与安全性的现有水平分析、国内相关的技术水平研究。梳理了数十项大飞机四性关键技术,并负责实施了安全性评估与虚拟维修能力建设项目,为确保实现飞机的四性要求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宇航学院赵丽滨教授团队:

针对复合材料螺栓连接这一制约复合材料结构安全性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系统地建立了一套先进的复合材料螺栓连接结构的破坏理论和预测方法。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张广军院士团队:

研制的航空装备飞行性能动态测试站,参加了C919大型客机所有阶段试飞试验。成功实现了C919大型客机远距离、大范围、长变焦、高清晰自动成像跟踪和飞行航迹与姿态核心飞参的高精度动态实时测量,为C919首飞全程试验总体指挥提供了精准支持,有力保障了飞行试验安全。

法学院龙卫球教授团队:

就大飞机研发及其产业化发展的法律架构和政策事项进行了国际国内对比与完善研究,为中国大飞机研发和生产与市场化提供及时的法律策略支持。

北航大型飞机高级人才班

2006年,北航成立大型飞机高级人才培训班,旨在培养大飞机关键领域紧缺人才,坚持“三能力,四素质”的培养理念,至今已培养大飞机行业工程师1000余人,为我国大飞机研发提供支持



评论 (0)


暂无评论

免费试用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将会尽快与您联系
若当前手机号码未注册航空产业网,系统在您提交信息之后会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用户密码默认手机号码最后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