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运输协会(CATA)
2025-01-20
477
0
0
《民用航空器病媒生物防控技术规范》(T/CATAGS 85—2025),由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发布,旨在规范民用航空器病媒生物的防控工作,确保航空卫生安全。以下是其核心内容的整理:
1. 文件背景与适用范围
- 本文件由中国民用航空局民用航空医学中心等单位起草,于2025年1月14日发布并实施。
- 适用于民用航空器病媒生物的综合防控治理工作,包括蚊虫、蝇类、蜚蠊和鼠类等病媒生物的防控。
2. 术语与定义
- 病媒生物:通过生物或机械方式传播病原体的生物,如蚊虫、蝇类、蜚蠊和鼠类。
- 媒介生物传染病:与病媒生物相关的传染病,包括虫媒传染病和鼠源性疾病。
- 季节消长:种群数量随季节变化的波动形式。
- 病媒生物侵害阳性指征:航空器上发现病媒生物侵害的证据,如活虫、尸体、粪迹等。
3. 总体要求
- 航空公司需建立病媒生物防控工作制度,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病媒生物侵入和孳生。
- 航空器上的残余食品和垃圾需集中密封管理,及时清洁。
- 防控人员需具备专业资质,并通过航空安全相关培训。
- 使用的药剂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通过民航适航审定。
4. 密度监测
- 监测准备:包括人员培训、药械准备(如电动吸蚊器、粘蟑纸、鼠夹等)、记录用品和个人防护用品。
- 监测时间:宜在航空器停场期间进行,发现侵害阳性指征时需及时应急监测。
- 监测方法:
- 蚊虫:采用栖息蚊虫捕捉法,使用电动吸蚊器检查舱内蚊虫。
- 蝇类:采用成蝇目测法,检查货舱、配餐间等重点区域。
- 蜚蠊:采用目测法、粘(诱)捕法或药激法,检查客舱、货舱等区域。
- 鼠类:采用粘鼠板法、夹夜法、粉迹法或鼠迹法,检查配餐间、货舱等区域。
- 记录与预防性处理:记录监测结果,必要时对人员和器械进行清洗、消毒等处理。
5. 防控方案制定
- 根据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季节消长等因素制定防控方案。
- 防控频次:夏秋季节每月不少于一次,冬春季节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发现侵害阳性指征时需应急控制。
- 防控内容:包括防控对象、场所、方法、时间、人员及所需药械等。
6. 实施防控
- 准备:包括人员安排、药剂器械准备、个人防护用品等。
- 信息告知:与航空公司协商一致后实施防控,并及时反馈结果。
- 防控方法:
- 蚊虫:优先采用物理方法(如灭蚊拍、吸蚊器)或空间喷雾。
- 蝇类:优先采用物理方法(如电蝇拍、粘蝇带)或空间喷雾。
- 蜚蠊:采用胶饵、诱捕、滞留喷洒等方法。
- 鼠类:采用环境治理、器械捕鼠或二氧化碳灌注法等。
7. 防控效果评价
- 防控结束后,按照密度监测方法进行效果评价,确保达到控制水平要求:
- 蚊虫:舱内无活蚊。
- 蝇类:舱内无活蝇。
- 蜚蠊:客舱总数≤5只,货舱总数≤3只。
- 鼠类:鼠迹阳性率为0。
8. 记录报告与质量控制
- 记录报告:完成防控工作报告,记录监测和防控过程,保存资料不少于2年。
- 质量控制:对防控工作进行监督,包括人员资质、操作程序、药械使用等,提出整改措施并跟踪反馈。
9. 附录
- 提供了病媒生物密度监测记录模板和防控工作报告纲要,供航空公司参考使用。
10. 核心要点总结
- 本规范为航空公司提供了系统的病媒生物防控技术指导,从监测、防控方案制定到实施和效果评价,确保航空器舱内病媒生物得到有效控制,保障航空卫生安全。
民用航空器病媒生物防控技术规范.pdf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