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所——航空喷气发动机研究所(今天的中国航发涡轮院)

两机叶片产业链月度动态报告 获取样刊

中国航空研究院 2019-11-30

7649 0 1

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在第一批十二个所、厂组建完毕后,为进一步发展科研,根据1962年2月制订的七年科研规划,在1963年10月和1964年5月,航空技术委员会飞机结构专业组和发动机专业组先后召开成立会议时,就提出了在六院成立建设高空模拟试车台和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的建议。1964年12月,六院决定立即组建上述两个新的研究所。


【第一届领导班子主要成员照片】

1965年1月,六院建制不变,整体并入三机部。1月12日,三机部批准成立航空喷气发动机研究所,代号为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定点于四川省北川县,后改在江油县。建所人员主要来自沈阳二所和成都420厂,该所首任所长苗逢润,党委书记刘子英,副所长兼总工程师董绍镛。


【60年代甘溪梅家园院区】

1968年国防科研体制调整时,该所代号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研究院第624研究所。1973年“部院第二次合并”后,该所改称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院第624研究所。十一所当时成立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高空模拟试车台,提高航空发动机制造水平。十一所的创业者们有着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965年4月,刚建所甚至办公地点还未确定,他们就提出了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的建设设想。高空模拟试车台是对航空发动机(涡轮喷气和涡轮风扇发动机)进行高空模拟试验研究的大型设备。高空台的主要设备由八个部分组成:一、高空试验厂房的试验舱和附属系统;二、气源厂房的压气机及配套电机;三、冷冻厂房的冷冻机和干燥系统;四、变频机厂房的变频机组;五、加温厂房的加温器;六、厂区空气管道和阀门;七、排气冷却系统;八、高位水池、水泵房、电站和油库等。


【60年代甘溪梅家院宿舍区,矮平房为土打墙,中间三层楼为干打垒】

1965年,高空台开始筹建。根据“山、散、洞”的建设方针,高空台原拟建在北川县甘溪村的万山丛中,全部设备都要建在山洞内。“文化大革命”时群众提意见,1969年8月国防科委批准高空台出洞并迁出北川县,相对集中建于江油县任家坝。1970年7月,空军司令员吴法宪到624所,擅自决定高空台再次进洞。于是,派一个基建工程兵团开始挖洞,自1970年8月挖到1971年11月,进展缓慢,只挖出了占设计总量6%的石方,打洞经费支出很高。为此1971年11月六院报请出洞建设。1972年1月,空军党委批复同意将高空台建在洞外,打洞工程停止。1972年8月1日,高空台建设工程在新址破土动工。高空台占地9公顷,合135亩,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全套设备安装功率14.5万千瓦,电站功率9万千瓦。由于设备庞大,技术复杂,需要国内许多单位协作。国家计委先后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落实高空台设备加工等问题,国家许多部及有关省市,都给与大力支援。


【1977年4月9日全所职工热烈迎接高空舱进入现场(大桥头)时情景】

经过五年多建设,高空台前半部分即进气部分基本建成,1977年12月26日实现了高空台直接排大气试验。至1978年底,高空台进气、加温、冷冻、高空舱等各部分先后完成竣工调试,剩下的是高空台后半部分即排气部分的工作。1978年,因国民经济调整,高空台被国家列为缓建项目,但研究设计工作并未停顿。1983年,国家计委批准高空台续建,至1989年,高空台排气冷却系统基本建成。当年7月,完成安装后试压一次成功。



【70年代高空台建设时期照片】

1994年高空台总体性能联合调试顺利结束,1995年3月成功完成了与俄罗斯中央航空发动机研究院的对比标定试验,同年11月,这项历时三十年的工程通过了国家验收并交付使用。至此,有着“亚洲第一台”誉称的高空台终于建成,并被国家科委评委1995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被列为航空工业总公司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并先后完成国家8种机型、20多台次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和重要科研任务。以后又先后完成了高(中)推预研重点项目和高性能燃气涡轮动力技术试验研究任务,为促进我国航空动力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完整配套的试验设备的建成,为我国独立研制航空发动机打下了重要基础。


【90年代高空台建设完成后的获奖情况】

1997年,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以航空计[1997]315号文批复所现注册名称“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更改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燃气涡轮研究院”。至1998年,国务院决定成立‘十大军工集团公司’,批复“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燃气涡轮研究院”更名为“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624所代号不变。


【2008年汶川地震后绵阳试验基地建设照片】

2016年8月,国务院批复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正式成立,“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更名为“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624所代号不变。经历50余年的发展,中国航发涡轮院由成都和绵阳两个院区组成,成都为院注册地,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发工作,承担预先研究和型号研制任务,院区占地6.05万平方米;正在建设新研发总部,规划用地189亩。绵阳院区主要承担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整机和零部件试验,以及试验测试技术研究、燃机技术研究,院区占地255.05万平方米,其中绵阳154.71万平方米,江油100.34万平方米。


【2017年11月开始建设的成都研发总部规划图】

全院在岗职工2754人。现有博士研究生44人,硕士研究生930人,本科936人,大专及以下91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中组部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3人,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国防科技领域青年拔尖人才1人;拥有二级学科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和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2002年获批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已先后招收培养506名硕士、67名博士,博士后工作站出站7名,在站还有2名,选送出国培养52人,其中硕士50人,博士2人,为航空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原文链接 : 点击查看


评论 (0)


暂无评论

免费试用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将会尽快与您联系
若当前手机号码未注册航空产业网,系统在您提交信息之后会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用户密码默认手机号码最后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