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北控所发展史(574厂(634所)——北京教学仪器厂)

航空工业北控所 2022-05-03

12847 0 0

574厂——北京教学仪器厂历史悠久,发展历程中经过多次变化,1984年由厂升级变身为研究所,授予代号航空工业部第634研究所,所名北京航空产品测试技术研究所(后又更名为北京长城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在航空工业是一个最有故事的研究所。

与新中国诞生同步成立发展的单位前身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新中国经济建设公司收买了资本家胡先洲开办的宝丰铁工厂和水上商行,从此两厂都成了公营企业,水上商行改名为新中国科学仪器厂。

1950年12月,为改善两厂生产条件,扩大经营生产,北京供销社决定两厂合并,另选厂址建设新厂,合并后名称定为新中国仪器机械厂。

在党中央政策指引下,工厂发展迅速,倍受领导关怀,1951年4月,朱德总司令两次来厂视察,并题词“把这个仪器工厂好好的办好”。

1952年,为了适应“一五”需要,根据政务院指示,新中国仪器机械厂移交给轻工业部建制,改名为北京科学仪器厂,工厂进入国营企业序列。

1954年,为了使仪器生产与教学工作更好地结合,轻工业部将该厂移交给教育部,改名为北京教学仪器厂。


【1951年4月朱德总司令视察新中国科学仪器厂题词】

1968年3月5日,国防科委为加强三机部六院的试制力量,经与高等教育部商定,报国家计委批准,决定把北京教学仪器厂划归六院建制,当年4月1日起,该厂政治、科研、试制、生产、后勤、基建、军事等工作转由六院领导。从此,该厂由从事教学仪器生产转变为航空工业科研试制生产。当时该厂有各类人员897名(其中科技人员58名、技术工人644名,其余为政工、行政、勤务人员),占地面积11.73万平米。随着体制调整,生产性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生产任务主要为各研究所试制生产测试仪器等,为后续专门从事航空测控技术的研发打下了基础。

自1968年4月到1977年底,六院共下达各所委托该厂研制生产的型号试验件、测试仪器和非标准试验设备等来图加工项目约820项,机床10项,总产值累计达到1836万元。为型号研制加工的主要项目有直7飞机主、尾减速器和弹性联轴器的试制,歼5飞机迎(攻)角传感器的开发和研制、液压单轴转台的研制,靶机的技术引进和生产、发动机叶片调节器、发动机燃油系统附件的研制、雷达天线罩电性能自动测试系统机械部分的试制,机载雷达伺服执行机构中的执行元件液压马达的研制和生产,多项技术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填补了技术空白,为国防科研力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7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以(70)司军字第28号文,授予北京教学仪器厂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四厂,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816部队劲松机械厂。

1973年“部院第二次合并”后,该厂改称国营574厂,首任厂长兼总工程师许锡瓒、党委书记钟天丰。


【574厂老厂房】

1974年1月7日,574厂名称又变更为国营长城机械厂,代号为国营第五七四厂。

1977年,根据航空科研和航空产品测试仪器设备规划的要求,经六院批准成立了航空产品测试仪器设备研究室,开始向航空产品测试仪器设备研究制造厂方向转变。

1982年9月,经航空工业部批准,在574厂组建了厂属研究所,专门从事航空测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专业能力提升,由工厂变身研究所

1984年1月5日,时任航空工业部部长莫文祥等领导到574厂视察工作,在这里召开的部党组会议上,决定将上海的573厂、北京的574厂改为研究所。航计函(1984)1172号文下达了《关于五七三厂、五七四厂更改名称问题的批复》,明确两厂今后的任务、性质以航空产品测试技术的研究、开发为主。1984年9月20日,该厂正式改名为北京航空产品测试技术研究所,代号为航空工业部第六三四研究所(简称634所),第二名称:北京长城科学仪器厂。至此,由厂转为研究所,六三四所正式诞生。1985年,任命庄梓新为所长,高世瀛任党委书记。

六三四所是在五七四厂的基础上改制而成,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由工厂改为研究所后,依据上级在批复中明确的以航空产品测试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这一总的方向,确定将传感器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动态模拟技术作为研究所今后重点建设的专业,在有限的资金范围内,改善了科研工作的基本条件。改造了金工楼,全面安置了三个专业的研究、设计、试验与生产场所,完善了必要的试验手段和增添了必要的设备。

1988年11月,改名为航空航天工业部北京测控技术研究所,代号为航空航天工业部第六三四研究所,第二名称航空航天工业部长城科学仪器厂。

八十年代初,574厂确定的技术发展路线为建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测控系统。1982年在深圳兴建了中航深圳电脑厂,1984年1月25日,邓小平同志视察了中航深圳电脑厂,肯定了电脑厂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办厂方针和方向,肯定了电脑厂的成绩。

通过十年的努力,在航空预研工作和型号任务方面,634所制定了以微型计算机的开发应用为基础的建立机、电、液相配套的专业体系,着重发展航空信息技术、航空传感器技术、模拟仿真技术、液压执行机构及精密机械技术的科研发展方向;在市场产品方面,逐步形成了以“能源三工程,轻工一条线”为代表的典型民品,即煤矿井下安全监测系统、电力自动化监测系统及油田三相分离自动化计量工程,制鞋自动化生产线设备。

拆建新所,拓展发展空间

“八五”期间,634所开始承担航空预研任务。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该所决定利用寸土寸金的地缘优势,拿出科研生产区50%的土地面积,与国内外客户合资合作,争取早日建设科研楼,建设一个崭新的研究所。

关于合资合作的请示报告得到朱育理副部长批示同意。而后中外合作经营的《航华科贸中心项目建议书》得到朱镕基、李岚清、邹家华三位副总理圈阅后,国家计委批复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双方签署的合同中,外商除向北京市政府补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外,支付给634所拆迁还建、科研生产损失补偿金2亿元、1800万美金。另外,与四川驻京办事处和经贸部海外经济合作总公司签署建房协议。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用以兴建制鞋机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谋求更大发展。

1994年2月4日,中外合作企业“航华科贸中心有限公司”合同书和章程在钓鱼台国宾馆八方苑正式签约,利用拆迁还建费建设一个新所。1996年,改名为北京长城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

“九五”期间,航空工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总装备部第一次把通用测试技术列入跨部门重点预研项目,同时又列为国防重点关键技术;国防科工委把试验与测试技术列入四项科研基础能力项目之一。634所适时提出“九五有为,十五有位”的方针,副所长魏宗阳和总工程师蔡小斌分别参加专业组工作,为研究所预研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1998年7月30日,“航空测控大厦”落成暨航空测控技术发展中心揭幕。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出席了揭幕典礼。国防科工委、北京市、航空工业总公司、各厂所领导组成的200多位来宾出席了入驻仪式,所长阎少其致欢迎词,上级领导航空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张彦仲同志、来宾代表航材院院长刘伯操同志致贺词。航空工业测控技术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测控中心)的挂牌运行,是634所的一个新的起点,这对于我国航空测控领域,特别是对于634所的专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航空测控大厦落成暨航空测控技术发展中心揭幕仪式】

率先改制融入市场经济,军民融合确立测试领域地位

2001年12月28日,经原国防科工委批复,北京瑞赛科技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成为国防科研院所第一家改制试点单位,仍继续保留634所的代号。


【大北窑瑞赛大厦】


634所改制挂牌成立】

2006年12月,以634所建设测控和仿真科研生产基地的名义,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出让29952.3平方米,建设中航工业科技商务园(简称E-Park)。

634所在“十五”、“十一五”十年间,全面确立了在测试领域的地位,承担了总装预研、总装基金、科工局、集团创新基金、航空基金、基础科研项目等相关研究任务,使得军品预研项目数量和经费总额都有提高。预研成果在航空领域的推广应用,为航空工业几十家兄弟单位,提供了测试与仿真设备。同时还为航天、兵器、中国科学院、大专院校等提供了配套的仿真及试验装置,主要产品系列包含AMC、PXJ和转台与测试加工设备等。成果的推广应用取得了突出的成效。634所不断跟踪国内外先进的测控技术与市场变化,加强与同行业及其他军工行业的联系与合作,横向技术开发合同额大幅度提升,“十一五”比“十五”增长了10倍多。

聚焦航空、深耕主业,专业化重组,搬到亦庄东区

2009年3月,为了科学配置现有资源,实现业务专业化发展,集团公司对634所进行了业务划分和机构重组。根据总体部署,2014年,634所总部统一搬迁至E-Park第9号楼新区。这也是634所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形成了东区办公、研发,西区试验、生产的布局,完善了科研生产条件和信息化、保密手段。


【东区亦庄办公大楼】

2009年集团公司专业化整合以后,634所梳理技术体系,巩固行业占位。经过十年来的技术积淀和产业发展,634所承接了多项国家、国防重点任务,取得了多项能力资质,为国防和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34所作为牵头单位承接了集团首个国家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全视角高精度三维测量仪的开发和应用”,自主开发出了高速CMOS线阵传感器芯片、光学模块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核心器件,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参与了Y20、AG600和C919大飞机“三剑客”的地面试验支持与测试,赢得了客户肯定;研制成功了飞机定位仪,可为用户在飞机地面维护、保障测试过程中提供一机多用的测量解决方案,作为飞机“四随”保障测试设备,填补了国内该类测量设备在型号维修保障应用上的空白;自主研发的滑油金属碎屑在线检测传感器、油液污染度在线检测传感器等产品在飞机、发动机、直升机、舰船、导弹等10多个国家重点型号上得到应用,为武器装备的健康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634所建立起了状态监测特种传感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是集团公司目前在传感器技术领域唯一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为提升我国航空装备状态监测能力提供了基础技术研究和科研试验平台;拥有的装备测试性实验室,是空装批准成立的首批重点型号装备测试性实验室之一,也是经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国防科技工业实验室认可委员会认可的CNAS及DILAC实验室,为装备的测试性设计和验证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同样获得CNAS及DILAC资质的还有油液检测实验室,该实验室具备油液理化性质的检测能力,能够为军民产品的研制提供试验手段支撑,并为社会提供检测技术服务,检测能力得到广泛认可。

2019年,为进一步推动航空工业综合测控、测试专业及产业发展,上级单位将赛维航电科技有限公司全面委托给634所直接管理。如今,634所已经成为专门从事航空测试技术、测试设备的研究、开发、生产的科研生产联合体,聚焦状态监检测技术、综合测试技术、智能技术、仿真测控技术等研究方向,立足航空,辐射国防,军民融合,提供覆盖产品全寿命周期测控技术、软/硬件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是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的测试设备研制和生产的定点单位,还可承担测试性和自动测试系统第三方验证评价,提供软件测试服务。

634所是中国航空工业技术装备工程协会理事长单位、国防科技工业自动化测试技术创新中心的依托单位、航空测控技术发展中心和中国航空学会测试技术分会挂靠单位、中国商用民用飞机集成测试技术中心,空军航空装备自动测试专家组日常办事机构与副组长单位;还是核心期刊《测控技术》杂志发行单位。建所以来,634所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和集团公司各类奖项60余项。

634所现有在职人员355人,其中科研技术人员228人,具有高级职称75人(其中研究员16人),占总人数的21%;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员工12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38%,拥有一支精干的科研人才队伍。

634所在支撑国家各项军、民机型号研制,提升自身技术积累的同时,不断探索构建立体科学管理体系,提升管理软实力,打造企业品牌,缔结合作伙伴,谋划共同发展。

素材:航空工业北控所提供



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