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简介、直属单位与主营业务
2022年04年24日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2025-04-25
4月24日,伴随着长征二号F(简称“长二F”)遥二十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长二F火箭遥测系统成功完成了一项重要的技术改进——5Mbps码率传输技术的创新应用。这一改进标志着“神箭”长二F火箭在延续成功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积极探索、守正创新,在数字化转型上阔步前行。
“载人航天 人命关天。” 长二F火箭作为“航天员专列”。从冗余设计到故障预案再到应急救援措施的不断完善,多年来,火箭持续的技术改进和优化中,贯穿着长二F火箭研制队伍对于“航天员安全第一”的坚持。5Mbps码率传输技术的应用同样是出于更好保证航天员生命安全的原则。
“把数据采编好,确保真实有效;把数据传输好,确保没有误码和失帧,让载人航天工作标准落实在这项岗位工作中。”火箭院俞达介绍,5Mbps遥测数据传输技术替代了长二F火箭以往延用的2Mbps遥测数据传输技术,显著提升了数据传输速率,为大量数据的快速回传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他进一步解释,“这意味着所有影响飞行成败、关乎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重要参数能够更加快速、可靠、大数据量地从箭上传输到地面,支撑技术人员对火箭飞行情况的实时判读,对航天员安全情况的实时监测。”
一直以来,覆盖全型号的可靠性设计准则是长二F火箭保持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重要基石,在5Mbps遥测数据传输技术的应用中,冗余设计、裕度设计等可靠性设计技术得到了创新性传承。在方案设计中,研制团队采用了“实时传输+延时传输”双备保的冗余传输技术方案,并在以往的两条数据传输通道上增加了一条新的数据传输通道。
俞达介绍,“通俗来讲,这套技术方案确保了高码率数据传输技术在火箭上的工程化应用,同时通过可靠性设计技术,对数据传输资源进行动态灵活的合理调配,确保关键参数全程通过‘主+备’两条数据通道进行传输,确保对关键动作执行的重点监测能够得到充足的传输资源支撑。”
既要可视化 更要“无损化”
在火箭飞行过程中,参数判读是对火箭和航天员安全状态进行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此基础上,图像数据的高质量回传则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可视化”辅助,让实时监测变得如临其境,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
“目视获取信息占人日常获取信息的80%以上,想要更好了解火箭飞行中的实时情况,首先就要在箭上安置更多‘眼睛’,替我们进行观测。”俞达介绍,长二F火箭的摄像头系统实现了“质”和“量”的升级,主要体现在摄像性能的提升和摄像头数量的增加上:8路分时高清图像采集摄像头取代了以往的3路分时标清图像采集摄像头,这些摄像头两两一组,覆盖全部重要的监测点位和关键视角。
俞达举了很生动的例子——通过增设“火箭朝前看”的拍摄视角,技术人员可以对整流罩、逃逸塔等部段分离动作执行情况进行直观监测。
更加丰富的细节和更高的清晰度使回传的箭上图像全方位、多角度、更直观。俞达介绍,“例如,以前只有一台摄像头对两个助推、整流罩进行拍摄,我们只能看到单侧的画面,无法自主监测另一侧,而现在通过两台摄像头对它们进行360°的拍摄,就能够看到执行动作的完整情况,帮助我们挖掘更深层次的火箭动作信息。”
“不仅更加清晰,而且更加流畅。”俞达介绍,研制团队设计了“分时传输”的工作模式,通过“实时传输+延时传输”双数据通道的传输方式,在火工品爆炸、箭体振动、火焰、穿云等影响因素导致卡滞,画面出现“蓝屏”“马赛克”时,延时传输可以对关键画面进行“缓存”,确保重要时序的全程监测。此外,研制团队还通过算法增加了画面“平滑切换”、画质修复等功能,显著提升了图像的细节表现。可以说,通过这一套技术“组合拳”,箭上回传图像朝着无损化的“出片”质感,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
向创新要“增量” 关键靠软件
“这是一次很有代表性的技术更改。”自长二F火箭诞生以来,本着对载人航天事业和对航天员生命极端负责的精神,研制团队一直坚持“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设计”,因此遥测系统一直延用2Mbps码率传输技术,确保稳妥可靠。
“这次的改进一方面体现了研制团队对长二F火箭技术成熟度的信心,也展现了我们在数字化转型方向上的决心。”俞达深有感触地说。
到底能不能在不影响火箭可靠性、保证航天员生命安全的基础上,提升火箭性能?遥测系统对5Mbps码率传输技术的创新应用是第一处“试点”,是里程碑式的第一步。要知道,火箭的任何一项技术状态更改都不是“单点式”的,而是“系统式”的。比如火箭的结构总体为适应本次5Mbps码率传输技术应用就新增了59个力矩控制项目,遥测系统也进行了包括细化漏电故障排查步骤、光传设备异常排查步骤在内的多项预案更新等。长二F火箭的技术改进必须基于充分且扎实的“与改进同步的可靠性分析”——通过分析各项设计改进对载人飞行可靠性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各分系统的协同,采取相应的抑制举措,消除新技术和改进设计带来的风险。
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好改、却一定要改,这背后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俞达介绍,以“软件算法实现”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手段能够极大地降低火箭研制风险,降低火箭研制成本和开发难度,能够进一步缩短研制周期,提高火箭的国产化自主可控水平,一举多得。
“比如我们这次通过软件算法实现图像的‘软切换’,代替了箭上实体的图像切换控制器,不仅节约了飞行设备的购置成本,大幅压缩研制周期,而且最突出的优势在于软件代码一次迭代成功后,后续延用只需要对参数进行微调,并重新装订在flash芯片中即可完成配置,更加灵活便捷。”俞达还进一步表示:“可以说,数字化转型是后续长二F火箭创新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当前,总体研制团队正在这方面开展大量的研制工作,力争在推进运载领域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工作中树立一个标杆。”
与时代同行、向创新而生,朝着更高质量的成功迈进,长二F火箭成长的每一步都写满了奋斗的故事,凝结着研制团队的心血和智慧。5Mbps码率传输技术的创新应用,让我们看到了长二F研制团队“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的更高追求,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长二F火箭还将实现更多的创新突破。
2022年04年24日
2022年04年20日
2019年12年07日
2019年12年13日
2023年03年18日
2019年12年11日
2019年12年12日
2019年10年05日
2022年04年12日
2022年05年03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