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简介、直属单位与主营业务
2022年04年24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2025-04-07
1990年4月7日21时30分,我国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带着亚洲一号卫星奔向九霄。火云冲天,川南群山霎时间亮如白昼,来自香港亚洲卫星公司的代表和17个国家和地区及阿拉伯卫星组织的200多位外宾在发射现场见证此刻。
这是35年前我国首次发射国外卫星,也是我国航天事业第一次敲开了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的大门。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航天事业正值转型关键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曾经封闭的航天系统开始探索市场化道路,提出了利用中国火箭去承揽国外卫星发射任务的“大胆”设想。
时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的刘纪原认为,航天人发挥自己的优势将长征火箭推向国际市场,既可以为国家赚取外汇,又能锻炼队伍。1984年秋天,由乌可力、陈寿椿、黄作义等10人组成的“发射服务市场开发小组”成立,刘纪原作出批示:“先走出去,了解实际情况后再确定方针。”
航天工业部的外贸窗口——中国长城工业公司负责“走出去”事宜。
彼时国际航天界正经历剧变,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欧洲阿里安和美国火箭接连失利,全球出现发射机会真空期,“发射危机”为中国航天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堪称中国航天市场化突围的经典案例。这颗由美国休斯飞机公司制造、几经易主的卫星,因1984年航天飞机发射失败滞留太空,经人类首次“太空摘星”行动回收修复后,最终被香港亚洲卫星公司购得。中美双方围绕技术安全、发射责任、贸易条款展开长达3年的拉锯战,特别是在国际政治风云突变之际,中国航天人顶住压力完成星箭接口协调、第三方损害责任赔偿等复杂谈判。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火箭以精确的入轨精度将这颗命运多舛的卫星精准送入轨道,创造了“首战即创世界精度”的航天奇迹。
休斯公司负责长征火箭、卫星技术协调的首席科学家斯旦豪尔大为感慨:“我们使用国际上的各种火箭已发射了几十颗卫星,但从未达到过此次发射这么高的入轨精度。”
这次发射不仅打破西方对中国航天技术的担忧和质疑,更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商业航天服务体系。从全流程全方位的星箭兼容技术协调,到开放设施,配合用户完成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研制生产质保体系考察评审,按照国际商业发射服务通行做法配合用户安排发射保险;从卫星入境的“过境待遇”,建立第三方损害赔偿责任的外交换文机制,到破天荒地进行了长征火箭发射实况转播并圆满完成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完成了首次从封闭科研体系向市场化运作的艰难转身。
中国航天敲开了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的大门。正如时任航空航天部部长林宗棠所言,这次向全球直播的发射“证明了我们在技术上完全有把握”,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融入全球航天产业链的决心。
亚洲一号卫星的圆满发射成功只是中国航天国际化的起点。市场化进程倒逼商业体系革新,随着卫星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从单一火箭发射服务逐渐发展为可向国际用户提供“星箭联供+地面系统+融资保险”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其间,中国航天在国际化道路上,拿下一个个响当当的战绩。
2007年尼日利亚通信卫星项目实现整星出口零的突破,标志着中国航天的对外合作已从单一发射服务到提供全面空间系统解决方案的升级;30多年来,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了6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共同打造了享誉全球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品牌,被誉为高科技领域“南南合作”的典范。
此外,我国资源卫星多次参与澳大利亚山火、非洲旱灾等国际救援,一场场“太空驰援”传递着跨越国界的人道温度。
这些成绩背后,既有从“承接外星发射任务”到“整星出口”科技硬实力的进步,也有无数航天人“白天谈判桌上斗智,深夜宾馆房间推演”的努力。
亚洲一号卫星发射的星火已成燎原之势。通过长城公司这一外贸窗口,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航天进入国际市场以来,长征系列火箭已发射500余次,我国共发射了74颗国际商业卫星(含14次通信卫星在轨交付和5次遥感卫星在轨交付),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通信服务,市场足迹遍及五大洲。
站在35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亚洲一号卫星发射的冲天烈焰不仅照亮了中国航天国际化征途,更点燃了人类和平利用太空的文明之光。从“关着门搞科研”到为全球提供卫星服务,从手绘火箭草图到整星系统出口,中国航天用自主创新与开放包容书写着新时代的航天精神。
银槎破晓、长桥贯斗,贯通古今、连接中外,中国航迹正将千年问天情怀转化为全人类共同探索的钥匙。待回首,来时路蜿蜿蜒蜒。
2022年04年24日
2022年04年20日
2019年12年07日
2019年12年13日
2023年03年18日
2019年12年11日
2019年12年12日
2019年10年05日
2022年04年12日
2022年05年03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