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研究院低空飞行器研究中心成立

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与典型案例月度统计与分析 获取样刊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 2025-05-21

107 0 0

2025年5月20日,在同济大学建校118周年之际,同济大学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研究院依托同济大学在交通、测绘、航空、经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布局七大研究中心,涵盖低空飞行器研发、智能遥感导航、低空交通管控等前沿领域,致力于破解空域规则、技术标准、应用场景等发展瓶颈。其中,低空飞行器研究中心由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负责主建。

低空飞行器研究中心以李岩教授、贺鹏飞教授为领衔专家,将以应用需求为背景,通过加强学科交叉、国际交流、产学研合作等,在低空飞行器设计、制造、适航验证技术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近年来,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一方面开展低空飞行器新构型设计,以及飞行器轻量化结构、结构储能等关键技术研究,完成国内首架连续纤维3D打印验证机“同飞1号”设计制造和试飞,完成结构储能复合材料无人机试飞,进行短距起降飞行器“同济1号”设计;另一方面加快服务于低空飞行器优化设计、智能制造、适航验证的重要科研设施建设,完成融合自动铺丝和3D打印的复合材料结构智能制造装备研制,初步完成飞行器轻量化结构设计-制造-检测一体化平台模块研制,初步完成低速航空风洞建设,为下阶段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成立大会上,同济大学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研究院首批与上海御风未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沃兰特航空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署同济大学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开展校企人才培养、协同科研攻关。上海御风未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沃兰特航空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均是著名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研制企业。御风未来的主要产品包括M1型、M1B型eVTOL,沃兰特主力产品为VE25-100型eVTOL。

在随后举行的同济大学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创新发展战略咨询会上,由我院刘天一老师等设计的短距起降载人飞行器“同济1号”概念机正式发布。该机在气动外形上采取独特的鸭式、双翼构型,结合先进的动力吹气襟翼增升装置,满足城市内紧凑场地的短距起降要求。机身长9.4米,翼展10.4米,采用电机+燃油增程器的混合动力系统,设计载荷4-5人,最大起飞重量3吨,续航半径300公里,巡航速度大于180公里/小时,起降速度小于50公里/小时,起降滑跑距离最低可至100米。

原文链接 : 点击查看


评论 (0)


暂无评论

免费试用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将会尽快与您联系
若当前手机号码未注册航空产业网,系统在您提交信息之后会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用户密码默认手机号码最后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