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龙峪试验区901台完成第500次试车

商业航天产业链月度动态报告 获取样刊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 2025-03-10

229 0 0

3月7日,随着指挥员“开车”口令下达,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65所抱龙峪试验区901试车台再度喷涌出炽热火焰,这座我国新一代液体动力核心试验设施,再一次用完美试验,为液体动力试验发展新添里程碑。  

从秦岭到星辰 时针回拨至2005年1月5日下午3时27分,千年古都长安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秦岭北麓一个叫抱龙峪的浅山沟,橘红色的火光照亮整个山谷,震天撼地的轰鸣声石破天惊、直冲霄汉,虽然仅仅持续短短的30秒,但却以无比的气势正式宣告:我国新一代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试车台考台获得圆满成功,165所抱龙峪试验区正式建成投产,从此我国新动力研制踏上了最为波澜壮阔的史诗征程。 

2012年11月5日,901台圆满完成第100次试车任务,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已累计经历三万余秒研制试车。党的十八大以来,相继完成了200次、300次、400次的跨越,特别是2023年4月完成第400次之后,仅用了短短1年半时间,901台试车次数突破百台次。由该台试验验证交付的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为实现新一代运载火箭顺利飞天奠定坚实基础,推动探月工程、空间站建设等一系列航天重大工程顺利实施。  

试车台上的数字化革命 在500次试车的轰鸣声中,一场数字变革已然发生。901台通过构建"物理试验+数字试验"双平台,将传统试车带入到数字时代。团队结合先进单元建设和卓越产品行动,分解优化试验流程,广泛调研,深入论证,围绕提高发动机流转效率、构建高效组织管理机制、增强自动化测试能力、提升数字化保障水平、筑牢质量管控基础等多个方面分析制约试验效能提升的因素,认真梳理8个试验阶段、72道试验工序,并围绕持续提升试验系统自动化、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等应用水平目标而主动作为。  

团队自主研制了适应120吨发动机的发动机验收安装工作平台,实现了发动机试前验收、试前安装和试后拆除等工作的独立站位管理,构建起试验测试发动机流转产线;引入发动机外观多媒体验收系统,借助多自由度机械手、高清相机等先进设备,基于图像的缺陷识别检测技术,初步实现发动机验收过程自动多媒体记录和状态识别;应用激光导航技术,实现发动机转运车在准备间和试验间之间的自动导引,发动机转运时间较人工操作缩短50%;应用基于双目相机的发动机对接姿态调整技术,实时解算发动机机架与试车台转接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驱动AGV 车自动完成姿态调整,实现发动机自动对正,降低安装难度,极大地提升了试验自动化水平。 

经过“物理+数字”的重塑,901台试验周期由5天缩短到2天;试前准备阶段的发动机验收安装由3.5小时缩短至2小时;试后处理阶段的发动机外表回温系统由4小时缩短至2小时。  

当第500次试车的合格飞天通行证颁发完毕,901台又将迈入下一个百次的征程,500次只是新的起点,这座建成20年的试车台还将在未来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继续为航天事业和液体动力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原文链接 : 点击查看


评论 (0)


暂无评论

免费试用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将会尽快与您联系
若当前手机号码未注册航空产业网,系统在您提交信息之后会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用户密码默认手机号码最后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