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发公司获评陕西智能工厂实现实时数据贯通

航空整机与机体结构件制造产业链月度动态报告 获取样刊

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 2025-07-08

262 0 0

近日,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的陕西省2025年度(第一批)先进级智能工厂认定名单上,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西发公司榜上有名。

走进六院西发公司生产现场,机械加工生产线上,数以千计的数据采集点位正实时获取产线运行数据;发动机总装现场,基于人工智能的工艺优化设计和生产线在线质量智能检测,正为研制生产工作保驾护航。

近年来,西发公司持续推进“数字西发”路线图建设,结合现场信息系统实际应用、数字化技术创新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以补齐缺口、效率提升为目标,在模型驱动的快速工艺设计、数据中心的数据治理和精准统计、系统应用及数据传递效率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航天液体动力制造正积极向数智化跃迁。

迈入西发公司生产车间,传统离散工位已经被高度自动化、互联互通的智能化生产线所取代:热处理环节,智能温控炉根据工艺设定实现精准调控;精密加工环节,集成在线测量系统的数控机床群实现自动上料、加工、检测。

在发动机总装车间,零部件通过自动化物流系统准时配送到位,操作人员借助机器人、智能拧紧设备、光学测量系统高效精准装配……“液体火箭发动机智能总装车间应用”已顺利通过集团公司示范项目评审,成为航天六院在航天科研生产方面“航天装备小批量多批次智能制造”赛道唯一入选的项目。

“我们聚焦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训练和调优航天行业大模型和多种小模型,进而开展模型的部署和推理应用,赋能公司工艺设计和质量检测环节,实现人工智能赋能的总装智能车间应用。”谈及今年的数字化工作,公司信息化工作负责人介绍道。

“数字西发”建设不仅体现在看得见的设备上,更体现在看不见的数据流和信息中枢。通过深度整合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制造执行系统(MES)、工艺管理系统三大核心系统,公司构建了业务运行的“神经中枢”,实现了订单、物料、资金等信息实时贯通,大幅提升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以前各部门的数据像散落的珍珠,”生产计划部门调度主管介绍道,“现在ERP将它们串联起来,采购了什么、仓库存了什么、车间在干什么、计划完成了多少、成本归集了多少都集成在一个大平台上,决策效率成倍提升。

三大核心系统中,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统一管理采购(ERP)、生产计划、仓储、财务等核心业务,实现跨部门资源高效协同与全局可视;制造执行系统(MES)向上承接ERP计划指令并拆解为各车间可执行的工单任务,同时向下连接产线管控系统,汇集生产现场数据,实时采集生产线上每台设备运行状态、每张工单加工进度、每个产品质量数据,让生产管理者坐在屏幕前就能掌握生产全貌;工艺管理系统将所有零部件的工艺路线、加工参数、工艺规程、质量要求统一存储,进行版本控制并下发到生产现场。

通过三个系统的深度融合,西发公司形成了覆盖企业运营和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管控体系,形成了全面、准确、实时的发动机制造全域数据集。

依托统一大数据平台,公司秉承“业务模型驱动数据分析”理念,汇聚了发动机制造全域数据集,形成数据资产,同时对海量、多源数据开展多场景挖掘与分析。

“过去,我们只能依靠经验把握生产节奏,而现在通过各项系统的联动应用,我们清晰地看到产品在上下各环节的运行情况,能更好地协调开展工作。”对于公司数字化建设成果,车间一线调度人员感慨颇深。

通过集成MES系统生产进度和ERP系统配套数据,公司构建了实时生产进度仪表盘,对于停滞工单,系统不仅能显示卡在哪道工序,还能关联分析物料齐套情况、质量提故情况等多维度数据,快速锁定在制品停滞状态与原因。而通过集成ERP系统物料清单(BOM)数据、库存数据、生产计划等,系统可自动计算并直观显示工单的物料齐套情况和缺件影响情况,为资源调配和计划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通过集成ERP库存和MES系统工序进度数据,公司可实现对滞留在制品、呆滞库存进行透明化管理,生产管理部门据此进行重点清查和处理,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开展“数字西发”建设工作以来,一个个基于分析与决策模型的数据应用场景正从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提供精准洞察与决策支撑,成为驱动公司持续优化升级的核心工具。

新征程新起点,西发公司正在实现从“制造”向“智造”跨越的道路上昂扬奋进。未来,公司将持续推动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继续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朝着“数据赋能、模型驱动、融合协同”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科研生产数字化体系目标不断迈进,为支撑航天液体动力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西发力量。

原文链接 : 点击查看


评论 (0)


暂无评论

免费试用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将会尽快与您联系
若当前手机号码未注册航空产业网,系统在您提交信息之后会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用户密码默认手机号码最后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