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发布新的中长期路线图,规划五大科学主题与关键任务以加速空间科学发展

航空发动机产业链月度动态报告 获取样刊

SpaceNews 2024-09-20

1675 0 0

赫尔辛基——中国科学院旨在通过新制定的未来任务中长期路线图来加速其在空间科学领域的进步。

该计划将使中国的空间科学工作(近年来以暗物质、量子和空间物理任务的成功为标志)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这项长期计划旨在巩固中国在全球空间科学中的地位。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最近在《中国空间科学学报》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概述了这一进展。文中指出,中科院指示中国空间科学界制定国家中长期空间科学规划。据称,该计划即将发布。

该计划确定了未来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分别是极端宇宙、时空涟漪、太阳和地球全景、宜居行星以及生物和物理空间科学。

概括为“一黑、二暗、三起源、五表征”,即对黑洞等致密天体的研究,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对宇宙起源、太阳系和生命的研究,对近地系统、地月系统、太阳系和太阳系外星系的表征,对太空环境中物质和生命规律的研究。

2030 年前的空间科学任务

作为愿景的一部分,五项已在开发中的任务将在 2030 年前带来重大发现。这五项任务分别是 DSL、eXTP、SPO、太极二号和地球 2.0。这些任务在今年早些时候 获得了批准。

增强型 X 射线计时和偏振测量 (eXTP) 任务是一个 X 射线天文台,用于监测天空并对引力波和中微子源进行多信使研究。

“最长波长探索天空”(DSL)计划将由 10 艘绕月轨道运行的航天器组成。这些航天器将利用月球作为抵御地球电磁干扰的屏障。在这种无线电静默环境中,航天器将监听来自早期宇宙的微弱超长波信号。

地球2.0 (ET) 天文台计划于 2028 年发射,它将从太阳-地球拉格朗日点 2 开始寻找宜居行星。太阳极地轨道天文台 (SPO) 旨在研究太阳的两极。它将以相对于黄道面 80 度以上的倾角运行。

最后,太极二号——一个位于 6000 万公里太阳中心轨道上的由三颗卫星组成的星座——将探测毫赫兹引力波。 

论文指出,未来的任务,如嫦娥七号月球南极着陆任务、2025年天问二号近地小行星样本返回和主带彗星探测任务、国际月球研究站(ILRS)以及在天宫空间站上进行的空间科学研究,都将为总体愿景做出贡献。

这五项任务均选自中科院早期的空间科学战略优先项目(SPP)。SPP 下发射的任务包括 DAMPE 暗物质探测器、QUESS 量子科学卫星、先进天基太阳观测站(ASO-S)和1 月发射的  爱因斯坦探测器。

SPP现在将被国家中长期空间科学规划取代。值得注意的是,行星和地球科学领域为SPP提出的任务似乎都没有获得批准。这些提议包括E型小行星样本返回和金星轨道器。中国科学家呼吁将战略重点放在小行星和样本返回任务上。

国际合作也将在中国的空间科学计划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将建立在与欧空局在爱因斯坦探测器和即将进行的 SMILE 任务上的广泛合作的基础上。“未来,中国将积极发起、提出和参与国际合作项目,”该报告写道。

论文指出:“中国空间科学正从起步阶段进入加速发展的新时期。第一个国家中长期空间科学规划即将出台,一系列新的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即将获批实施。”

原文链接 : 点击查看


评论 (0)


暂无评论

免费试用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将会尽快与您联系
若当前手机号码未注册航空产业网,系统在您提交信息之后会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用户密码默认手机号码最后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