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低温氨分解制氢催化剂技术”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政府部门低空经济采购情况分析 获取样刊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 2024-05-10

611 0 0

5月7日,大连化物所氢能与先进材料研究部氢化物能源化学研究中心(DNL1901组群)和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榆林创新院”)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氨分解制氢催化剂技术”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

大连化物所科研及职能部门、榆林创新院相关人员参加评价会

评价委员会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创新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催化剂性能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会上,大连化物所何腾研究员代表研究团队作了低温氨分解制氢催化剂技术研究报告,详细介绍了低温氨分解制氢催化剂的开发历程和氨分解制氢中试结果

山东大学贾春江教授代表现场考核专家作了低温氨分解制氢催化剂中试现场考核报告

“低温氨分解制氢催化剂技术”由大连化物所氢化物能源化学研究中心历时十年研发,并于近期与榆林创新院合作,共同开展催化剂成型、氨分解中试研究

2023年低温氨分解制氢中试装置在榆林创新院工艺放大平台建成,2023年11月21日,基于低温高效氨分解催化剂的中试装置启动运行,至2024年1月18日,已累计稳定运行800小时

2024年1月19日至21日,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组织专家组对“20Nm3/h产氢量低温氨分解制氢试验装置”进行了连续72小时现场考核,成型氨分解催化剂在4558 L kgcat−1 h−1、424°C下,氨转化率达到99.3%

氨作为零碳燃料和氢能载体,可适用于车用动力、船用动力、偏远地区供电、基站供电、备用电源、分布式电站等场景,在构建“氢能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低温氨分解制氢催化剂技术”解决了现有工业镍基催化剂系统操作温度高(约800°C)、能耗高、设备工作温度高、材料要求高等问题,在低温(400至450ºC)、低能耗、低成本制氢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助于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

(文/鞠晓花 图/谢冬)DICP科普一下氨氨,化学式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氨的用途很广泛,是合成肥料、硝酸(制造炸药的原料之一)、药物的重要原料,而且它还是一种高能量密度(一定空间或质量物质中储存能量的大小)的零碳能源载体,且相对易储存

传统工业上合成氨主要通过一种叫做哈伯法的制备方法在高温高压下进行,能耗较大且产生污染

科学家一直在探索新的合成路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作为驱动力,通过电化学催化的方式合成氨是目前较有应用前景的方式之一

(文/井会娟 图/陈思)实现甲醇生物转化合成倍半萜α-没药烯基于纳米孔解析中性糖链精确结构的方法双-C≡N极性基团调控溶剂化结构和正极界面提高钠离子电池稳定性的协同作用机制

原文链接 : 点击查看


评论 (0)


暂无评论

免费试用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将会尽快与您联系
若当前手机号码未注册航空产业网,系统在您提交信息之后会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用户密码默认手机号码最后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