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院研制航空武器的五所——航空兵器设计研究所

航空发动机产业链月度动态报告 获取样刊

中航工业导弹院 2019-07-21

132 0 0

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五研究所,是我国专门承担设计、研究和试制各类型空空导弹和部分常规武器的航空兵器研究所,后经过任务和人员的调整、充实,发展成为空空导弹设计研发中心。

我国空空导弹生产、研制起步于1958年。这一年发生了两件事:一是开始了霹雳1空空导弹的仿制,霹雳1导弹于1964年成功定型,是中国批量生产的第一个空空导弹。另一件是发生在温州上空的“九•二四”空战,这是世界上空空导弹与机炮的第一次实战对抗记录,在这场空战中,战斗英雄王自重的飞机被美制“响尾蛇”导弹击中,壮烈牺牲。10月,开始实施测绘、分析美制响尾蛇导弹残骸的任务(代号“55号任务”)。

1961年7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批准成立“航空兵器设计研究所”,简称“国防部六院五所”。由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二分院参加“55号任务”的技术人员,约80人;空军留苏归国学习空空导弹的技术业务骨干,约30余人;哈军工参加“东风113”飞机常规武器研制的师生24人;从各地新调入的党政干部和部分大中专毕业生组成,总计203人。

1961年10月,六院五所在西安844厂的一幢三层宿舍楼内正式成立。还有一部分人员在该市847厂宿舍楼的一个单元里,床铺晚上是睡觉的地方,白天就用来办公。在844厂安排仿制设计试制生产。最初由王秀山(哈军工“东风113飞机”设计室主任)任副所长抓总,何培明任技术副所长兼总设计师。五所开始还代管过一段三所在西安人员,1962年8月搬迁到洛阳原第六坦克学校旧址定点后,与三所分开。从空军调来的朱辉任所长、赵巨明任政委。

科、室除按空空导弹的部件和专业划分研究室和试验室外,还设立航空常规兵器研究室,负责机载火炮、炮塔和射击、轰炸瞄准等研制任务。为集中技术力量和避免重复建设,1963年六院又将八所(飞行研究所)常规兵器试验研究室10多名技术人员连同设备调整到五所,将三○所(航空仪表、自动器设计研究所)遥控遥测试验研究室30多名人员和设备调整到五所。1968年331厂从事空空导弹研制的49所技术力量约100人并入五所。

在初创的3年多时间里,主要任务是建所,东迁洛阳安家,边建设、边培训、边承担空空导弹和机载火控设备型号的仿制任务,通过参加霹雳1、2空空导弹和歼7飞机瞄准具的仿制,锻炼了年青的队伍,为自行研制空空导弹和机载火控设备准备了条件。1963年,国家批准其建设投资2786万元,随后增加投资134万元,合计2920万元,计划1967年完成。1964年7月,根据加强三线建设的精神,建设项目被大幅度推迟或停建。几经周折,至1971年底累计完成投资完成1244万元,建成5个试制车间和14个简易试验室,初步具备承担科研试制任务的基本条件。

1965年“部院合并”,改称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院第五研究所。1968年科研体制调整后,把航空瞄准具和火力控制系统部分单独分出设立洛阳航空火力控制系统研究所,番号为解放军613所 ;雷达研究系统部分分出成立机载雷达研究所,1970年电子部成都十院1010所机载雷达研究室的人员并入,1969年8月改址四川内江,番号为解放军607所。剩余力量专门承担空空导弹研究设计任务,番号为解放军第612研究所。1973年体制调整后,从8月24日起直接归第三机械工业部管辖,代号为第三机械工业部第612研究所。为了研制“X号工程”,成立洛阳空空导弹发展中心,代号“014中心”,在“X号工程”任务推动下,到1987年底建成32个试验室、2个试验场,试验设备与测试手段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014中心与202厂合并,组成的新的空空导弹研究院,代号不变。

目前的中国航空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其技术水平和研制成果已处于世界前列。拥有各类高精尖仪器设备10000多台(套),涵盖导弹总体设计、红外制导、雷达制导、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等100多个专业技术领域,具备先进的产品总装生产线和配套的精密制造、成型工艺、光学加工、电子装配、红外探测器制造等生产能力以及现代化的计量、理化、环境试验等手段。现有在职职工5000余名,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约2500人、技能人员约2300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防科技突出贡献专家2名、中华技能大奖1人、全国技术能手19人。导弹院先后获得各级科技成果2000余项,国家科技奖40余项。

原文链接 : 点击查看


评论 (0)


暂无评论

免费试用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将会尽快与您联系
若当前手机号码未注册航空产业网,系统在您提交信息之后会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用户密码默认手机号码最后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