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8系列飞机发展历史

航空工业 2024-04-21

259 0 0

1974年12月25日,陕西阎良,运8原型机01架首飞成功。这是新中国第一架多用途中型运输机。

再次将目光聚焦到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这面型号墙的左上方,呈现的是运8原型机02架总装完成,准备首飞的场景。

86个日日夜夜,经过大部件对接、电缆敷设、通电调试、总检移交等一个个“战役”,运8原型机02架胜利完成总装,迎来试飞。

从阎良起步

尽快研制出国产大中型运输机,是航空工业在国家“三五计划”时期的重要任务。1968年2月,周恩来总理在听取航空工业汇报时强调,“运输机很重要,我们需要有很多运输机,要抓紧。”1969年底,西安飞机厂提出了参照苏联安-12运输机和美国C-141运输机进行设计的两种运输机方案。1968年12月,在军队主管部门批准后,三机部下达了参照苏联安-12设计的方案,启动研制运8中型运输机的任务。

安-12运输机于1956年首飞、1958年投产并开始交付,飞机最大起飞重量61000千克、最大载重量20000千克、最大航程5700千米,装4台涡桨发动机。它曾是苏联军用运输机的主力机种,曾经出口到十几个国家。在苏联,有上百架安-12飞机作为民用运输机使用。

1969年春,作为参照设计样机的安-12飞机转场到西安飞机厂。同年10月,航空工业任命马凤山为运8总设计师,开始测绘设计工作。

由于缺乏安-12飞机的设计和技术资料,运8的设计工作进行得非常艰难。设计团队参照样机进行分析、试验、研究、计算,通过反设计,在取得系统数据和可靠结论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试制运8。因此,运8没有完全照搬安-12飞机的设计,而是进行了多处局部更改设计,如飞机的机头罩、尾炮系统、环控系统、空投空降系统和软油箱。试制中选用国内的材料和机载设备,使得运8与安-12样机并不相同。

1972年初,设计团队发出全套图样85314标准页、技术条件162份和大量计算报告。1972年5月,西安飞机厂上报运8设计总方案。6月,运8开始试制。飞机试制工作历时3年,西安飞机厂共生产了3架运8飞机的零组件。

1974年12月10日,运8原型机01架总装下线。1974年12月25日,运8原型机01架由李精锐机组在陕西阎良首飞成功。

从“三线”起飞

从1964年开始,航空工业根据中央部署,开展了大规模的航空“三线建设”,重点是建设贵州、陕南、湘西、豫西四大生产基地。

陕南汉中地区处于崇山峻岭之间,属于战略纵深地带,是航空工业“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1969年,航空工业在陕西汉中兴建大型运输机基地(即012基地)。工厂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在秦岭山脉的猫儿山下兴建而成。012基地的飞机制造厂命名为劲松机械厂(即陕西飞机厂,现航空工业陕飞)。1972年底,根据党中央和空军的要求,三机部将运8飞机项目从西安飞机厂转到陕西飞机厂,继续试制和生产。

在运8原型机01架首飞之后,运8飞机项目就开始从西安飞机厂转到陕西飞机厂。按照研制计划,运8原型机02架要在1975年底完成首飞任务。

运8重35.5吨,机长34米,翼展38米,高11米,要组装这样一架运输机,对于一穷二白的“三线”工厂来说,难度何其之大。创业者们头顶蓝天,脚踏荒原,以“三线人”独有的豪迈气概,挑沙运石,搭路修桥,挖山掘洞,平整坡地,硬是打胜了“三通一平”攻坚仗,盖起了一座座厂房,安装起了一台台设备、型架,逐步打通了零件、部件、总装、试飞生产线,初步形成了运8整机生产能力。

1975年12月29日,在汉中城固柳林机场,运8原型机02架由张玉勤机组驾驶首飞成功。

运8原型机02架首飞后,随即开始设计定型的试验、试飞工作。1976年9月25日,在陕西耀县的现航空工业强度所,运8原型机01架飞机成功完成全机悬空破坏静力试验。此后,陕西飞机厂先后完成了运8的强度、性能、操稳等数十项定型试验任务。

1976年5月,运8原型机02架交部队试飞试用,1979年4月完成设计定型试飞。1980年2月11日,国家批准运8设计定型,投入成批生产。

运8研制成功,对提高我国空运、空降、空投能力意义深远,对提升我军空中运输能力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84年6月30日,两架运8从成都满载进藏,首航拉萨获得成功,显示了运8适应高原复杂气象变化的能力。1985年5月,运8成功完成空中单台发动机停车的试验试飞,使我国在大吨位、多发动机飞机空中单发停车试飞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同年,运8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系列化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运8的多用途功能,陕西飞机厂从1983年开始研制运8的系列改进型。

01 运8C

运8气密型改进改型的工作量很大,需要重新设计机身,机身后大门要改进设计,空调系统也需要重新设计。同时还要选用新的机载设备和材料,进行飞机全尺寸疲劳试验。

当时,对技术难度较大的运8机身尾段后大门以及气密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国内尚无成熟实践经验。陕西飞机厂的设计人员与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的技术人员通力合作,通过理论计算运动轨迹、气密大口框的设计,引进吸收货舱门密封技术,成功地将原来运8尾部两扇内开式大门改为一扇下开式大门,可以兼作平放式货桥。

改型完成后,运8C的气密舱由原型机的31平方米增加到212平方米,飞机使用寿命达到了2万小时,可散装货物20吨,集中装载货物16吨,可装19米长的货物及各种活鲜货物,并可快速完成装卸。

1990年10月,运8C由机长邹延龄机组首飞成功。运8C气密型飞机的研制成功,为运8在军民用领域广泛使用打开了大门,运8系列化发展取得突破性成果。

02 运8F系列

在运8C基础上,陕西飞机厂开始了运8F民用货运型的研制工作。1989年10月,运8F完成改装。同年11月,第一架运8F交付使用。1993年12月25日,运8F取得中国民航适航部门颁发的型号合格证。1994年12月8日,运8F取得生产许可证。运8F成为我国第一种取得国内适航证的民用货机。

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11月,运8F首次运载317只活羊出口阿联酋,证明该机性能完全符合新疆飞往中东航线的要求。

在运8F基础上,陕西飞机厂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发展了系列改型机。运8F-100于1995年7月取得中国民航适航部门颁发的型号合格证,1995年11月取得生产许可证。

运8F-200于1997年7月取得中国民航适航部门的型号合格证,该机成功出口到了缅甸、哈萨克斯坦等国。

运8F-400在运8F-200基础上进行改进,换装了国外先进的综合显示、通信、导航、雷达等航电设备;驾驶舱由5人体制改为3人体制,机头缩短、机身修长,减轻了飞机空重,增加了货运能力,最大商载达到15000千克。该机提高了飞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主要用来空中货运,并可远距离、长时间运输各种活鲜货物。

03 运8警戒机

为满足中国海上警戒的急迫需求,推进运8不断朝电子化、信息化方向转变,在国内预警机尚未研制成功的情况下,运8警戒机的研制提上议事日程。该型机在运8C气密型飞机基础上局部更改外形、结构、系统和特设,加装警戒雷达及配套电子设备和系统。

1998年9月26日,运8警戒机成功首飞。它不仅扩大了运8的使用范围,表明运8系列飞机改进改型潜力巨大,而且标志着运8朝着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迈上了特种专业飞机领域的历史舞台。

04 空警200预警机

1999年,为了多方面满足军用、民用和出口的需求,航空工业陕飞提出了“完善基本型,开发特种型,发展民用机,预研后续机”的发展思路。在运8军用型系列发展方面,主要针对军用特种飞机的使用需要,开展了一系列专项工程改型机的研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空警200预警机。

2003年5月,空警200预警机立项研制。研发初期恰逢“非典”肆虐,困难面前,项目工作却一刻没有停下。研制团队用不到1年时间,完成了常规2至3年才能完成的图纸设计、工装设计和制造任务,实现了多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国内第一次大型整体壁板设计和工艺加工,中型运输机上第一次采用助力操纵系统,第一次采用大过盈螺栓和复合材料螺旋桨,第一次采用系统集成综合航电和数字式的刹车系统……强有力的措施,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和极限挑战,让可全天候、全疆域使用的空警200预警机成功首飞。

空警200预警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运8飞机各项技术性能指标有了质的飞跃,结束了中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预警机的历史。不仅为运8新平台的建立和后续特种机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国防武器装备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运8飞机从“三线”起飞,伴随着航空工业的发展不断成长。紧抓用户需求,坚持军民两用、国内外市场结合,运8系列飞机已经成为中国飞机中的“多面手”和“常青树”。



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