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 中美贸易战升级背景下中国民用航空企业的风险与机遇

航空模拟器产业链月度动态报告 获取样刊

航空产业网 2025-04-21

1138 0 0

一、前言

2025年4月10日,中美贸易摩擦达到空前紧张状态。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高达125%的“对等关税”,部分商品税率更提至惊人的245%。作为强力回应,中国随即宣布对所有自美国进口的商品(包括货物及服务)加征关税,税率统一提高至125%。这一极端举措标志着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壁垒急剧升高,对高度全球化、供应链深度交织的民用航空产业造成了全方位、深层次、网络化的系统性冲击。本报告旨在分析在此严峻背景下,中国民用航空企业面临的严峻风险与潜在的战略机遇。

二、严峻风险:系统性危机冲击整个航空生态

此次贸易战升级的影响远超双边范畴,通过复杂的全球供应链网络,波及整个航空生态系统,给中国企业带来以下主要风险:

  • 2.1 供应链安全面临空前威胁(硬件、软件与服务)

    核心系统“卡脖子”风险加剧:中国国产飞机项目(如C919)对美国供应商(如GE、霍尼韦尔、柯林斯等)在发动机、航电、飞控等关键系统的依赖,因125%的中国进口关税而面临成本灾难。采购成本飙升将严重影响飞机制造成本与市场竞争力。更深层次的风险在于美国未来可能实施的技术出口管制或禁运,这将直接威胁生产连续性和大飞机的批产上速率。现有机队运维成本激增:中国航司运营的大量波音飞机,其所需的美国原厂备件、维修服务、技术支持均在此次125%关税范围内,导致航空公司维护成本大幅上升,运营压力剧增。空客亦难完全“避险”:空客飞机同样依赖大量美国供应的关键部件(如发动机部分来源、航电等)。中国对美商品加征的125%关税,同样适用于为空客机队(在中国运营)采购的美国原产备件和航材,显著增加了维护成本。这削弱了将空客作为简单替代方案的可行性,因为其供应链中的美国因素同样会带来关税成本。软件与服务“软肋”暴露:贸易战打击范围明确包含服务。关键的美国航空软件(飞行数据库更新、维护系统授权、性能优化工具等)和专业服务(特定工程维修、高级模拟机培训、咨询等)进口成本将增加125%。这不仅直接推高运营成本,若获取受阻,更可能影响飞行安全、运行效率,且短期内高质量的国产替代难度极大。
  • 2.2 出口市场萎缩与业务转移

    对美出口业务面临中断: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的125%-245%的超高关税,使得中国航空零部件制造商(为波音、GE、霍尼韦尔、派克等供货)的产品在美国市场失去价格竞争力,订单将面临断崖式下跌,对美出口业务几近停滞。这也将影响到在华外资航空制造企业对美出口,使得中国作为全球优秀航空航天供应链一环的地位受到巨大的挑战。全球供应链重构加速:如果关税壁垒长期化,不仅是美国企业,全球航空产业链上的其他参与者出于对供应链稳定性和风险的担忧,也可能加速将采购和制造环节从中国转移出去(所谓的“去风险化”或“友岸外包”),寻求“地缘政治”风险更低的供应来源,长期看可能削弱中国在全球航空供应链中的地位。
  • 2.3 运营成本全面飙升,整体竞争力受损

    无论是进口美国关键部件、软件服务,还是对美出口产品,高额关税都直接转化为企业成本。这不仅严重压缩利润空间,也可能因成本上升而削弱中国企业在非美国际市场上的整体价格竞争力。
  • 2.4 项目合作不确定性增加,投资风险加大

    依赖中美合作的研发项目、合资企业或技术引进计划,将因极端贸易摩擦而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项目延误、投资回报下降甚至失败。

三、战略机遇:倒逼自主与格局重塑

严峻挑战之下,也催生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迫使中国航空产业进行深刻变革:

  • 3.1 国产替代迎来“黄金窗口期”(硬件、软件与服务)

    最强驱动力形成:

     外部供应受阻、成本激增以及对供应链安全的根本担忧,为中国航空工业的自主化提供了最强大的外部推力。国家战略层面和企业自身都将更有决心投入巨资,全方位加速国产航空发动机、机载核心系统、材料、关键工业软件乃至专业服务能力的研发、认证和产业化。相关领域的国内企业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和强力政策支持。保障国家民航体系稳定:自主可控不仅是为了国产飞机项目,更是为了保障整个国家民航运输体系的稳定运行、成本可控和根本安全。
  • 3.2 国内市场整合与国产化需求提升

    波音飞机进口暂停,加之空客飞机(含美国部件)的运维成本因关税上升,将共同推动国内航空公司对国产飞机(C919、C909等)的采购需求和接受度。这为中国商飞及其国内供应链伙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整合国内市场、扩大份额的机会。当然,这个前提是国产飞机自身的供应链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
  • 3.3 供应链强制多元化与本土化

    企业将被迫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和建立非美供应渠道(如欧洲、俄罗斯及其他有能力的国家),实现关键部件和服务的供应多元化。同时,将大力加强国内供应链的培育与协作,提升产业链的韧性和自主配套水平。
  • 3.4 开拓新兴国际市场成为必然选择

    如果关税使得美国市场实际关闭,将迫使中国航空企业(从整机到服务)更加积极地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亚洲、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这些市场可能对价格更敏感,且政治合作基础较好。
  • 3.5 倒逼技术跨越与标准影响力提升

    在极端压力下寻求突破,可能加速中国在某些航空细分领域的技术追赶甚至超越。若能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将极大提升中国在全球航空产业格局中的长远地位和未来技术标准的制定话语权。


四、对中国航空企业的八大战略建议

面对这场系统性危机,中国民用航空企业需沉着应对,采取果断行动,以下提出八点战略建议:

  1. 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动态监测中美及全球贸易政策动向,全面评估供应链各环节(含软件/服务)的潜在风险,制定并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2. 坚定投入自主研发:将资源优先配置于核心技术、关键软硬件(发动机、机载、材料、工业软件等)的国产化攻关、适航认证和产业化应用,积极争取并利用好国家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的重大项目和政策支持。
  3. 推动供应链重塑与多元化:主动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和建立非美供应渠道(如欧洲、俄罗斯及其他具备能力的国家或地区),实现关键部件和服务的供应来源多元化。同时,大力加强国内供应链的培育与协作,提升本土产业链的韧性和自主配套水平,构建更安全的供应链体系。
  4. 深度耕耘并巩固国内市场:抓住国内市场因外部供应受阻而产生的整合机遇,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运行经济性,紧密对接国内航司需求,巩固并努力扩大本土市场份额。
  5. 战略性开拓新兴国际市场:在美国市场受阻的情况下,制定清晰的国际市场拓展策略,集中资源,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亚洲、非洲、拉美等政治经济关系良好且有航空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
  6. 极致降本增效与运营优化:面对成本上升压力,需全面审视内部管理流程,通过技术创新、精益管理等方式严控非战略性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7. 紧密对接并服务国家战略:将企业发展主动融入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国内国际双循环等宏观战略中,积极争取政策红利,实现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
  8. 深化国际合作与战略结盟:在坚持自主的同时,积极寻求与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如欧洲、俄罗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等)的航空产业链企业、研究机构建立更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关系。合作可涵盖技术联合研发、市场相互准入、供应链协同、人才培养乃至在特定领域共同制定行业标准,构建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网络,以此对冲单边风险、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国际影响力。


五、结论

2025年4月的中美贸易战极端升级,对中国民用航空产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冲击,风险遍及硬件、软件、服务以及全球供应链的各个角落,即使是欧洲的空客也无法完全置身事外。短期内,中国企业将承受巨大的成本压力、市场损失和运营风险。然而,这场深重危机也成为了推动中国航空工业实现根本性变革的最强催化剂,将“自主可控”从长远目标变为即时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议题。

未来,能够正视挑战,抓住国产替代、市场多元化和技术创新战略机遇的企业,不仅有望在风暴中生存下来,更有可能在未来重塑的全球航空产业格局中赢得更主动、更有利的地位。这既是一场严酷的生存考验,更是一次加速实现产业升级和战略自主的被迫转型。

捷一科技作为聚焦于航空航天产业链供应链数据与信息服务的专业服务商,希望以自己数据优势与专业能力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抓住机遇,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或点击阅读原文注册,联系我们获取专业咨询或进行产品演示。

原文链接 : 点击查看


评论 (0)


暂无评论

免费试用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将会尽快与您联系
若当前手机号码未注册航空产业网,系统在您提交信息之后会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用户密码默认手机号码最后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