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20发火箭!固体火箭海阳产业基地二期完成竣工验收

政府部门低空经济采购情况分析 获取样刊

中国火箭 2025-04-19

222 0 0

2024年12月20日,固体火箭海阳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二期)(简称“二期项目”)完成竣工验收,截至目前,通过专家组的审核,确认已满足各项要求指标,即将投产。这意味着历时3年半,二期项目完成了从论证到竣工验收的“马拉松”,固体火箭海阳产业基地的产能进一步提升。依照规划,固体火箭海阳产业基地可实现年产20发的产能,在二期项目投产后得以达到。此外,固体火箭海阳产业基地还肩负着海上发射常态化、带动火箭、卫星、测控等上下游企业落地,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等重要使命。

01“总装发射一体化”基地再升级

固体火箭海阳产业基地作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一院”重要的固体运载火箭产业基地其中,二期项目瞄准商业固体运载火箭项目年产10发的设计目标,投产后将极大拓展公司的商业发射服务能力。

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尚属早期,发射运力较为紧张,据公开数据,2024年全年我国全年共实施68次运载火箭发射。固体火箭海阳产业基地年产20发的能力,对于中国商业航天来说,是不折不扣的“生力军”。

固体火箭海阳产业基地采用“总装发射一体化”的规划思路,“出厂即发射”是基地的一大特色。厂区到海阳港码头,直线距离仅约为六公里,火箭总装完成即可运输到港、装船发射,避免了传统火箭转场过程中所需要的拆卸运输、重新组装等环节,极大节省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二期项目更是在原有条件上“升级”,涵盖火箭总装工房控制室箭体暂存库等建筑物,对已服役的一期厂房形成了能力的提升和补充,除了扩充“产能”,提升对危险等级较高产品的总装测试及贮存能力是二期项目的另一亮点。

二期项目于2021年10月开启论证工作,于2022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于2024年1月25日竣工。对于火箭基地建设,这个速度堪称神速。

02聚沙成塔,打造商业航天新高地

二期项目的建设历程,也是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形成的缩影。

如项目对人才的富集作用。在二期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得到充分的历练。和年轻的山东长征火箭有限公司(简称:山东火箭公司)其他团队相似,团队的其他成员大多来自山东本地,他们并非出身于航天领域,但拥有相关专业的经验,在山东火箭公司里掌握新的技能,以航天产业的技术资源和工作经验让自己蜕变成合格的航天人,以及根植于山东本土的航天产业人才。

此外,固体火箭海阳产业基地尚有极强的供应链配套虹吸能力,基地发展至今,已有27家航天产业配套企业落户胶东半岛,实现“一个基地激活一个产业集群”的效应。固体火箭海阳产业基地已经成为地区,乃至我国商业航天的一张名片,揭示着在技术升级航天产业规模化、开辟商业发射高地等多个发展方向上的突破。 

随着建设的逐步完善,固体火箭海阳产业基地将在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在满足商业发射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还将充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实现配套产业的富集,树立龙头促进产业发展的标杆,形成多个商业航天相关产业集群,从而推动我国商业航天的高速发展。

03“火箭速度”背后的执行力

固体火箭海阳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主管李健介绍,自2022年12月正式动工建设,按计划将于2023年底或2024年初竣工,项目团队仅用13个月即完成了主体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施工以及设备设施的调试。

“火箭速度”的背后,是整个团队执行力的体现。如在项目前期,项目团队面临着土地规划手续和工程手续的办理环节,项目紧迫、手续复杂。项目团队积极与海市政府沟通协调,借助项目作为烟台重点项目的优势,通过绿色通道加快审批流程,迅速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为后续工程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

为避免“欲速则不达”,项目团队自项目初始即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建设小组,其中每个成员都领到了自己的“任务”,责任到人,权责分明,合作衔接无缝隙。

在工程推进过程中,外部环境并不会一直处于理想状态,如冬季极端大风天气。二期项目位于园区西北侧山上,加之部分施工任务需要高空作业,为保证安全只得暂缓作业。项目团队因地制宜,制定应对方案:论证施工的风险性、能否保障施工质量等;若暂缓施工,后续如何追赶进度……即便工期较为紧张,项目团队也并未松开“保质量”这根紧绷的弦,在严谨的论证与实施“保驾护航”下,为确保赶上时间节点,项目团队采取多种交叉作业结合的施工方式,并严格管理,既避免疲劳作业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又充分保证项目进度。

二期项目最终迎来验收。作为地方商业航天产业集群的支点,以及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链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阵地,项目需要通过地方政府和一院的验收,标准颇为严苛。上级单位组织了各专业的相关专家来进行指导,指出项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项目团队针对问题逐一整改,在验收前解决问题。

多少个日日夜夜,基地建设如同一场与时间的拉锯赛跑,在落后半个身位与领先半个身位之间反复角逐。在从零开始、团队缺乏经验、高标准等挑战伴随着建设全程,一路走来皆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二期项目是在黄土地上践行着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的航天精神,地面上的“基建速度”同样也是我国商业航天飞速发展的一个写照。

原文链接 : 点击查看


评论 (0)


暂无评论

免费试用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将会尽快与您联系
若当前手机号码未注册航空产业网,系统在您提交信息之后会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用户密码默认手机号码最后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