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材料所发现轨道霍尔效应新规律,为低功耗电子学开辟新途径

发动机燃烧室产业链月度动态报告 获取样刊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 2025-08-15

349 0 0

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柔性磁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团队在轨道电子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首次实验揭示了轨道霍尔效应中存在一种与传统自旋霍尔效应截然不同的非传统标度律,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自旋电子器件功耗优化的一个根本性矛盾。

在传统自旋霍尔材料中,提高器件性能的关键参数——自旋霍尔角与自旋霍尔电导率——往往相互制约。增强散射虽能提高霍尔角,却通常导致霍尔电导率的降低。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极大地限制了器件功耗的进一步优化,成为构建更高能效器件的主要障碍。

针对上述难题,研究团队选取4d过渡金属氧化物SrRuO3作为研究体系,系统研究了其轨道霍尔效应的标度规律。研究发现,该体系中的轨道霍尔效应表现出一种全新的非传统标度律:随着材料中缺陷散射的增强(即电导率降低),其轨道霍尔电导率和轨道霍尔角能协同增大。这一发现为解决传统自旋霍尔效应中,自旋霍尔角与自旋霍尔电导率的固有制约提供了全新途径,实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为解释这一反常现象,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可能的物理机制。理论分析表明,该现象源于轨道角动量在输运过程中独特的Dyakonov-Perel-like轨道弛豫机制。在该机制下,通常被视为不利因素的杂质散射,反而减缓了轨道流的衰减,延长了其寿命,从而在强散射区产生了更强的轨道霍尔效应。

该非传统标度律的实际应用价值在磁矩翻转实验中得到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材料缺陷的适度调控,器件的翻转功耗可成功降低至原来的三分之一,证实了该方法在优化器件能效方面的巨大潜力。

综上所述,团队首次实验揭示了轨道霍尔效应中存在一种不同于传统自旋霍尔效应的非传统标度律。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杂质散射在轨道输运物理中关键作用的认知,更展示了如何利用该标度律,将杂质散射从传统观念中的一种限制因素,转变为优化器件性能的有效调控手段。这些结果为设计高效、低功耗的轨道电子学器件开辟了新的途径,将有力推动轨道电子学领域的发展。

原文链接 : 点击查看


评论 (0)


暂无评论

免费试用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将会尽快与您联系
若当前手机号码未注册航空产业网,系统在您提交信息之后会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用户密码默认手机号码最后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