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600 “鲲龙”:揭秘水动力试验与 “上天入海” 本领

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与典型案例月度统计与分析 获取样刊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 2025-09-20

198 0 0

咱们国家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鲲龙”就有这“上天入海”的神奇本领!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鲲龙”一起,冲进特飞所高速水动力实验室,揭开那些神秘水动力试验的面纱,看看“鲲龙”是怎样在水上学“冲浪”的。

为啥要挑战水动力难题

在正式探秘试验前,得先聊聊“鲲龙”诞生的背景。

咱国家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在海上巡查、反潜、救援,尤其是灭火和海岛补给这些事儿上,对大型水上飞机那可是望眼欲穿。

以前从苏联引进的别-6水上飞机数量有限,后来还退役了,自家研制的水轰5又因技术限制没能大规模量产。

为了填补空白,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等急切需求,AG600肩负使命,开启了它的研制征程。

可水上飞机要想在水面起降,面临的挑战比普通飞机多太多。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这就意味着飞机在水面要克服比在空气中大得多的阻力。要是没有一些特殊设计,发动机再怎么使劲儿,也没法让飞机在水面加速起飞。

而且,飞机在水面运动,还会溅起水花,这些水花要是冲击到飞机关键部位,那可就是大麻烦了。降落的时候,没有起落架缓冲,飞机承受的着水载荷大得很。

所以,解决水动力相关问题,就成了“鲲龙”能否成功的关键。

“鲲龙”的秘密特训基地

特飞所的高速水动力实验室,那可是“鲲龙”成长路上的大功臣。这个实验室可不简单,它主要从事高速水动力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承担着现代航空、舰船及水中兵器等型号任务的水动力关键技术攻关,为水动力学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实验室里“暗藏玄机”,有高速航空拖曳水池和水上迫降水池,还有高速试验拖车、造波机、自航动力仪、无摩擦敞水动力仪、流场测试系统、惯性测量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力与运动测量传感器等40余台(套)先进仪器设备。这些设备就像一群“超级助手”,帮助科研人员揭开“鲲龙”在水上的各种奥秘。

寻找水上“加速密码”

为了让“鲲龙”能在水面顺利加速起飞,科研人员首先要攻克水阻力这个大难题。

在实验室里,他们把按1:10比例精心制作的“鲲龙”飞机模型安装在拖曳设施下,然后分别在平静水面和波浪水面条件下进行测试。这就好比让“鲲龙”的“迷你版”在不同的水面环境里“试驾”,看看它的表现如何。

试验过程中,科研人员密切关注不同速度条件下飞机模型的吃水、俯仰姿态以及拉力等参数。吃水深度反映了飞机模型在水中的下沉程度,俯仰姿态关系到飞机模型在水面的平衡,拉力则体现了发动机的动力输出与水阻力之间的较量。

通过分析这些参数,科研人员就能了解“鲲龙”在水面的受力情况,从而找到降低水阻力的方法。

“鲲龙”机身下部采用了特殊的“船体”设计,从侧面看,在船体的中间位置有个“断阶”,把船体分为前体和后体,后体还向上翘起。

这个设计可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经过大量水动力试验验证的。

当“鲲龙”速度较低时,前体和后体都与水接触;随着速度逐渐增大,船体的接水面积不断减小,直至后体完全脱离水面,此时仅有前体的一小部分与水接触。

这样一来,水阻力在较低速度时达到峰值后,就会逐渐减小,避免了水阻力随速度增加而持续增大,保证了“鲲龙”在水面具备加速能力。就好像给“鲲龙”找到了一把在水上“加速的密码”,让它能在水面快速奔跑,顺利起飞。

驯服调皮的水花

飞机在水上运动时溅起的水花,也就是“喷溅”,如果大量冲击到螺旋桨或襟翼,会对飞机结构造成损坏。所以,驯服这些调皮的水花,也是水动力试验的重要任务。

科研人员在测试飞机模型吃水、俯仰姿态等参数的同时,密切监控飞机襟翼、螺旋桨等关键部位的喷溅水量情况。

他们发现,在船体前部分设计抑波槽,能有效抑制喷溅的能量、高度和宽度。从船体产生的喷溅会先进入抑波槽,抑波槽就像一个“水花驯服师”,改变喷溅的流动方向,让水花在槽内旋转,然后从减压孔流出。

这样一来,喷溅的能量被耗散,流动方向也改变了,其影响作用和范围大幅减小,降低了对飞机结构的损害。通过试验,科研人员不断优化抑波槽的设计,确保它能在各种情况下都有效地控制喷溅,为“鲲龙”的安全飞行保驾护航。

为降落穿上“减震衣”

水上飞机在水面降落时,没有起落架的缓冲,会承受较大的着水载荷。为了降低着水载荷,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也做了不少研究。

他们用“鲲龙”飞机模型模拟降落过程,观察不同条件下模型的受力情况。设计师将船体设计成“V”形截面,与陆基飞机的圆形截面机身相比,在相同条件下,“V”形截面机身的降载效果大大提升。这就好比给“鲲龙”在降落时穿上了一件超级“减震衣”,能确保在任何情况下着水载荷都小于限制载荷,同时避免了因过度增强飞机结构而导致的重量增加。

科研人员还通过试验,研究不同的着水速度和着水姿态对着水载荷的影响,为飞行员提供最佳的降落操作建议,让“鲲龙”每次降落都能平稳安全。

像“福船”一样稳稳浮在水面

水陆两栖飞机要在水上安全待着,首先得稳稳漂浮,不能一到水面就“沉底”,还得有合适的漂浮姿态。这背后,可是藏着不少巧妙设计。

飞机机身下部的船体结构是漂浮的“主力军”,它的蒙皮采用水密设计,就像给船体穿了件“防水衣”,能防止水渗进机身,靠着浮力让飞机漂在水上。

不过,就算蒙皮再严实,长时间在水上漂浮,难免会有少量水渗进来。这时候,船体上的排水口就派上用场了,它们能及时把渗进来的水排出去,保持船体内部干燥。

但要是遇到意外,比如着水时承受过大载荷或者被撞击,导致船体结构破损,那可就危险了。别急,设计师早就想到了应对办法,他们在船体内部设计了“水密隔舱”,这招和我国古代“福船”的技术简直是“师出同门”。

“福船”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明星船”,北宋徐兢出使高丽、明朝郑和下西洋都靠它。它的独门绝技就是“水密隔舱”——把船体内部用隔舱板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房间”,彼此互不透水。当水上飞机的船体局部破损时,破损的隔舱会渗水,虽然它不能再提供浮力了,但其他完好的隔舱还能继续“发力”,让飞机依然能漂在水上,不会快速下沉。

设计师们还做了大量计算和论证,确保就算任意相连的两个隔舱都破损,剩下的隔舱提供的浮力也能让飞机具有稳定漂浮的能力,大大降低倾覆的概率。

跟着“鲲龙”在特飞所高速水动力实验室冲了这一趟“浪”,我们见识到了水动力试验的神奇和重要性。正是科研人员们在实验室里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才让“鲲龙”拥有了在水上自由驰骋的本领,成为守护国家和人民的得力空中卫士。

未来,相信随着水动力技术的不断发展,“鲲龙”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在更广阔的领域大显身手。

原文链接 : 点击查看


评论 (0)


暂无评论

免费试用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将会尽快与您联系
若当前手机号码未注册航空产业网,系统在您提交信息之后会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用户密码默认手机号码最后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