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低空领域30条重磅政策法规发布,点击查看政策全解读

航空发动机产业链月度动态报告 获取样刊

航空产业网 2025-05-21

250 0 0

据航空产业网“经度”系统政策库数据显示,2025年4月,有多项低空相关的政策、法规及行业标准等类型文件出台,涵盖国家战略和地方配套措施。政策重点聚焦低空基础设施建设、飞行器研发制造、航空运营与运输等领域,推动低空经济从技术标准到场景应用的全面落地。

广东、湖北等省份在政策发布数量上领先,显示出地方政府对低空经济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布局。

本系列分析以月度更新,欢迎采购!如有其他领域需求欢迎咨询!


政策法规统计

 (一)发布数量统计 2025年4月,低空经济领域政策法规等文件的发布呈现出显著的活跃态势。据统计,共有30条政策法规等相关文件发布,数量高于3月份的16条。部分原因来自4月数据统计增加了政策、法律法规之外的标准、规范性文件、行政指令三类文件。 

若您需要完整的原始政策清单与结构化分类,航空产业网“经度”系统可提供按主题、时间、政策级别等多维度筛选支持,助力您快速定位所需信息。


政策法规数量对比◎航空产业网

从政策层面来看,2025年4月在低空领域,国家层面共出台了12项政策文件,占比相较于3月有所降低。地方政府则积极作为,相继推出18项配套政策,其占比相较于3月略有提升。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源于4月数据统计范畴的拓展,纳入了政策、法律法规之外的标准、规范性文件以及行政指令这三类文件。


政策级别分布©航空产业网

(二)区域统计

从区域分布来看,2024年4月低空经济政策法规发布呈现明显梯度特征。广东省以6条的数量遥遥领先,成为政策布局最活跃的省份;湖北省、山东省、四川省紧随其后,各发布2条相关政策;北京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浙江省等6个省级行政区均发布了1条政策法规。该数据反映出广东省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先行示范作用,以及中西部省份对该领域发展的关注度提升。


政策地理分布情况◎航空产业网

政策法规涉及产业及应用分析 

从政策法规相关文件的所属产业来看,航空运营与运输领域以25.7%的占比(9项政策)居于首位,这反映了政府对于低空经济商业化落地的实质性推动。低空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建设两大领域各占20%(各7项政策),凸显出空域数字化改造、起降点网络建设、导航通信系统等"基建"的支撑性地位,这与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导向相契合。 作为技术创新载体的低空飞行器及部件研发制造领域(17.1%,6项政策),与空域管理领域(17.1%,6项政策)在政策数量上持平。表明监管层在注重技术研发激励的同时,也着力强化空域动态管理、飞行审批流程等制度设计。


政策涉及产业及应用情况©航空产业网

(一)航空运营与运输 

从4月发布的航空运营与运输类相关政策内容来看,各级政策主导机构及关注领域呈现差异化布局。国家级政策以交通运输部为主导,重点聚焦绿色低碳与智能化技术应用,提出推广新能源配送车辆及无人机、无人车等装备在邮政快递领域的应用,体现出对传统运输方式升级的引导意图。省级层面,浙江省与四川省分别围绕物流降本与农业场景深化施策,前者侧重低空物流规模化发展及偏远地区无人机配送服务,后者针对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痛点,推动农用无人机在播种、采收环节的应用创新,反映出地方对产业适配性场景的探索。 市级政策展现出更系统化的推进思路。武汉市通过《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2号议案办理工作方案》,提出构建“四大类应用场景”及“设施网+信息网”双网支撑体系,并配套人才培育与产业集聚区建设措施,凸显其对低空经济全链条发展的规划特征。广州开发区与南宁市在航线网络布局上展现出差异,前者侧重区内常态化航线与跨区接驳网络建设,后者通过高额运营奖励机制刺激载人航空器及物流航线商业化运营,显示出不同区位条件下政策工具的针对性设计。 在区县级政策层面,深圳市罗湖区与嵊泗县采取差异化激励策略。罗湖区对载人观光、eVTOL  交通及物流配送等细分领域设置阶梯式补贴标准,并首创无人机竞速赛事支持条款,体现中心城区对新兴业态的培育偏好。嵊泗县则聚焦短途运输与物流配送的运营补贴,与市级政策形成联动,反映海岛经济特征下的政策衔接考量。 值得关注的是,多层级政策均提及地面基础设施与智能信息网络建设要求,特别是在起降场地布局、通信导航设施完善等方面形成政策共识,这或将成为后续产业配套能力提升的重点方向。 

想了解各地区政策密度演变趋势、政策热词与重点支持环节分布?欢迎联系我们,获取区域热力图、城市级政策画像等定制数据服务。


航空运营与运输类政策©航空产业网

(二)低空基础设施 

通过对4月低空基础设施相关政策文件的梳理,可观察到在政策主导层级方面,省级和市级政府出台文件较多,例如浙江省提出建设150个以上公共无人机起降场,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专项聚焦农业领域,要求布局农用无人机起降平台、移动保障站等设施,体现出垂直管理部门对细分场景的针对性引导。武汉市与荆州市的市级政策值得关注,前者通过空天地一体化项目规划千个起降点,强调地面设施网与智能信息网的同步建设;后者提出"四网协同"体系,在通用机场网络基础上延伸至城乡公共区域,显示出基础设施从单一节点向立体网络升级的趋势。 

从技术集成方向看,多地政策显现出对智能化配套的关注。武汉、荆州两地均明确提出构建低空智能信息网络,涉及通信导航、气象监测、数字空域等设施部署,其中武汉试点部署云计算与数据存储设施,荆州探索飞行审批"一网通管"机制,反映出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空域管理效能的政策导向。广州开发区的规划显示出设施建设与产业空间联动的特征,其"3+9+N"网络布局在强调规模覆盖的同时,重点部署医疗、物流等高频应用场景的专用起降点,与南宁市对测试服务基地的专项奖励形成呼应,表明政策工具开始向运营服务环节延伸。


低空基础设施类政策©航空产业网

(三)低空配套设施建设 

在分析近期各地发布的低空配套设施相关政策时,可以发现政策制定主体以省级及重点城市机构为主,覆盖领域呈现多维度协同推进的特点。从浙江省提出的低空基础设施网、航路航线网与飞行服务网“三网”协同布局来看,低空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已成为多地共性方向,武汉市级政策中关于飞行监管平台与省级数据对接的表述,进一步印证了跨层级服务网络整合的趋势。值得关注的是,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聚焦农业场景,通过配套培训体系与服务中心建设,将无人机应用下沉至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显示出细分场景的深化拓展特征。 

在技术支撑层面,北京市通过5G规模化应用升级方案,强调低空安防系统的全天候监测能力,而广州开发区则联合科研机构搭建整机验证、通信导航测试平台,反映出政策对技术验证环节的关注有所提升。此外,广州提出的中试基地建设与首台(套)装备应用支持,与荆州市“研发—制造—运营—保障”闭环产业链表述形成呼应,表明多地正尝试通过配套服务能力建设打通产业链关键节点。


低空配套设施建设相关政策©航空产业网

(四)低空飞行器及部件研发制造 

通过对4月份各地发布的低空飞行器及部件研发制造类政策梳理,可观察到当前政策体系呈现多层级协同推进的特征,以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和市级政府机构为主导力量,重点关注技术攻关、产业链整合及标准体系建设三大方向。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农业领域政策,聚焦农用无人机细分场景,针对肥药播撒系统、种子精播技术等农业机械化薄弱环节,引导科研院所与无人机企业形成联合创新机制,其技术路径选择与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一体化试点形成衔接,体现出垂直领域技术适配性的政策考量。 武汉、荆州等市级政策更强调全产业链布局,其中武汉市通过制定产业链分布图明确整机制造、关键零部件等八个重点环节,将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与无人机作为核心赛道,同步提出头部企业引入与链主企业培育双重策略。荆州市在制造端侧重飞控系统、反制设备等细分领域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其三年行动方案特别关注航空材料、智能导航等底层技术研发,通过构建"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的创新体系强化技术转化能力,值得关注的是该市提出的百亿产值目标与智慧农业、低空文旅等四大场景联动机制,为技术研发与商业应用搭建了价值闭环。 从技术标准维度看,广州开发区与武汉的政策均涉及适航审定体系建设,前者规划建立覆盖整机到材料的检验检测体系,后者鼓励参与飞行器制造标准研制,反映出政策层面对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引导意图。南宁市政策在技术研发奖励机制方面形成特色,对适航取证实施阶梯式奖励,特别是对eVTOL和大型无人机的专项支持,与其面向东盟市场的基地定位形成呼应。嵊泗县作为区县级单位,政策着力点集中在飞行保障技术研发环节,显示出中小行政单元在细分技术领域的差异化布局特征。


低空飞行器及部件研发制造类政策©航空产业网

(五)空域管理 

4月多省市发布的空域管理政策呈现出三个值得关注的动向。从政策主体观察,呈现省级机构统筹与地方特色探索并行的特征。浙江省通过省级行动方案整体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则聚焦农业领域,重点强化农用无人机作业监管系统建设和数字档案管理,体现产业垂直领域的深化需求。相较而言,武汉、广州等市级政策更侧重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武汉市在"航路网"和"服务网"双重布局中,特别强调军地民三方协同机制建设,其"常态化机制"的表述反映出空域管理主体协同深化的政策导向。 

技术赋能空域管理的趋势较为明显,多地政策均提出数字化解决方案。广州市构建的三维空域管理体系集成了北斗、5G-A与AI技术,荆州市同步推进低空智联网与数字空域图建设,这类技术融合方案显示出空域管理正从物理层面向数字孪生模式转型。值得关注的是,超过60%的地方政策明确提及监管平台建设要求,其中武汉市与省级平台的"数据对接"机制、广州市跨部门联合监管架构的设立,反映出管理机制正从单一部门监管向多系统协同治理转变。 

场景化探索呈现区域差异化特征。省级政策多侧重基础能力建设,如浙江省的整体改革框架制定;而市级政策更注重具体场景落地,武汉市着力打造城市空中交通管理试点,广州市重点建设无人机综合监管系统,嵊泗县则尝试海岛型低空经济飞行区试点。这种分层推进策略既保证了管理标准的统一性,也为不同区域结合产业特色实施差异化探索留有空间。特别是在农业、城市交通、海岛物流等细分场景中,单机智能规划、多机协同监管等技术的应用频率较高,显示出技术适配场景需求的演进方向。


空域管理相关政策©航空产业网 

本期政策法规趋势 

(一)低空基础设施与数字化融合的系统性规划 

多地政策对低空立体网络的规划呈现出“硬件+数字化”的双重特征。武汉市提出构建“四网协同”体系,包括地面起降设施网(规划1000个起降点)、低空智能信息网(部署5G-A通信与北斗导航)、飞行航线网(划设10条商业航线)及飞行服务网(搭建监管平台);广州市黄埔区计划建设“3+9+N”设施网络,即3个大型起降枢纽、9个中型起降场及150个小型起降点,并同步推进低空智联网与数字空域图,实现飞行审批“一网通管”。技术融合方面,北京市在重点区域部署5G-A低空感知网络,支撑高清视频回传与安防监测;深圳市推动北斗技术在无人机定位、导航中的规模化应用,助力低空飞行精准调度。此类规划不仅关注物理设施覆盖,更强调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空域利用效率与飞行安全水平。 

(二)应用场景的多元化与商业化探索

 政策对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支持呈现“生产性深化+消费端创新+政务端赋能”的立体格局。生产性场景中,物流配送、农林植保等领域持续拓展:四川省明确农用无人机在播种、吊运、监测等5类场景的应用标准,广州市开发区试点医疗物资无人机配送与跨境电商“闪送”;武汉市计划开通200条区内常态化物流航线,年飞行架次目标突破200万。消费端场景结合文旅资源开发,如眉山市推出“低空看良田”“飞越岷江”观光产品,深圳市罗湖区对载人航线按飞行距离分级补贴(如5-15公里航线每100人次补贴2万元)。政务治理场景逐步落地,武汉市规划开通1000条城市治理类航线,覆盖交通执法、环境监测、国土测绘等领域;荆州市提出构建“直升机+无人机”立体救援网络,凸显低空技术对公共服务的增效作用。 

(三)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的生态构建 

政策在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培育上表现出“强链补链”导向。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武汉市支持eVTOL整机制造与航空材料研发,广州市黄埔区布局飞控芯片、氢动力系统等细分领域,并计划建设航空轮胎大科学装置等科研平台;四川省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农用无人机耐腐蚀播撒系统、精量飞播技术等专项突破。产业链协同上,多地通过专项资金、人才引育、适航奖励等措施强化支撑:南宁市对eVTOL适航取证企业最高奖励500万元,浙江省将农用无人机购置纳入社会化服务补贴;广州市黄埔区设立100亿元产业基金,并探索低空产品交付“4S服务  ”模式。此类措施旨在打通“研发-制造-运营-服务”全链条,推动技术成果向商业化应用转化。 

申请演示与采购报告 

以上分析是航空产业网打造的“经度”系统(“航空产业市场与供应链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或点击阅读原文注册,联系我们进行产品演示。


原文链接 : 点击查看


评论 (0)


暂无评论

免费试用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将会尽快与您联系
若当前手机号码未注册航空产业网,系统在您提交信息之后会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用户密码默认手机号码最后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