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评 | 美国会禁运C919发动机吗?

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与典型案例月度统计与分析 获取样刊

航空产业网 2020-02-18

5970 0 1

据多个媒体援引华尔街时报与路透社等外媒的消息称美国政府有关人士正在考虑限制LEAP-1C发动机出口至中国。鉴于目前LEAP发动机是试飞中的C919的唯一动力,这则消息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议论。

笔者认为,美禁运发动机的可能性很小。这里也简单做一个速评。首先,我们看几个客观事实:

  • 中国是美国航空航天产业的最大进口国。


我国是美国航空航天与国防产业的最大进口国,2019年进口额达188亿美金,相比上年度增长了15%。虽有737Max的停飞事件,但进口金额中不仅包括波音湾流等民用飞机,也有因ARJ等机型量产、航空维修与改装、国际合作项目中使用的发动机、机载设备与系统、航空零部件、原材料元器件等相关产品。

与中东地区国家大量采购宽体客机与军火的印象相反,中东国家均未进入前五。例如,阿联酋2019年采购额不足40亿美金;2019年沙特等传统军火采购大国未进入前十,而2018年也仅为55亿美元。

  • 美国是航空最强国,世界民用航空产业均依赖美国产业链。

同为航空强国的法国一年从美国采购航空航天相关产品也达140亿美金。因为法国不但采购整机,也依靠美国的供应链。例如,最新的A350项目有大量美国供应商。例如势必锐,UTC,霍尼韦尔,MOOG等。

A350的MOOG工作范围,图片来自MOOG官网

随着航空制造的成本与效率要求的日益严苛,波音空客的供应链也相互有融合的趋势,重合度大于30%。

美国航空航天产业企业数也是世界最多的。据“航空产业网”的统计与产业研究,全世界航空产业企业总数约为2.2万家。其中美国有8800余家,约占40%。另外据美国专业机构AeroDynamic在2018年的研究,美国约占全球航空航天产业总产值的49%。可见,美国航空航天行业产值占全球40%-50%的估算是基本准确的, 几乎是其占全球GDP比重25%的2倍

  • 美国航空制造企业是我国大飞机项目的重要供应商和合作伙伴

C919客机作为一个商业项目,采用全球优质供应商是行业的惯例。大量优秀美国供应商也自然是我国大飞机项目的重要合作伙伴,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发动机

CFM国际(GE与赛峰合资)

机载系统与设备

UTC(Goodrich,Collins Aerospace等)、霍尼韦尔、MOOG、伊顿、Parker等

材料及元器件其他类:

紧固件、钛合金等:如美铝/Arconic等;风挡玻璃等:PPG。

其他如传感器、化工类材料等。

制造设备类

例如,EI公司、Ascent等,其产品有自动钻铆设备等自动化设备。

可以看到美国对中国航空产业链的影响不仅是发动机的问题。美国毕竟是自我标榜民主与法制的国家,一旦禁运民用航空产品可能的波及面会非常广,遇到的内部阻力也会大。

  • 民用航空制造领域,中美企业间有数十年的合作和信赖关系

航空工业与GE合资的昂际航电官网

中美航空制造之间,经历了数十年的合作,并已有众多合资企业,部分研发已经本地化,有大量中方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且,这些企业,例如霍尼韦尔、GE等,与中国在航空以外也有很多合作,已经长期植根中国,可以说很多企业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增长也都做出了贡献。

因此,我们认为: 美国禁运LEAP发动机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走到禁运C919航空发动机这步,笔者认为,已经接近全面的对抗和中美脱钩,是一种极端事件。真到了要禁运民用航空相关产品的地步,两国几乎会到最终摊牌的境地,航空也会仅仅是其中一个议题。

所以我们不应该为对方释放出来的各类策略性的信号而恐吓,自乱阵脚。毕竟,国际航空产业中合作是主旋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美国如果真这样做,不但会损害美国企业的利益,而且会严重损伤美国以市场经济体系的领导者自居的形象。

CJ-1000A,图片来自新华网

但2020注定不平凡,如果真禁运了,怎么办?那样短期会阵痛。如果真是有如此极端事件的发生,我们的大飞机项目进度将受到不可避免的影响。而且短期内难以有全面“治本”的措施。

相信我们在大飞机研制中是有预案和考虑的:更换其他国家的合作供应商是一个“治标”方案,完成自主国产化则是一个“治本”的方案。我国有完整的军机研发与制造体系,中长期看我们一定能有独立的航空产业链。

另一方面,因民用大飞机有百万量级的零件数,航空供应链的奥妙在于复杂度和彼此的相关性,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因某国的禁运而暴露出的问题和瓶颈常会比想象得还多。我们应该对航空产业链的“大纵深”有充分的认知。虽然型号的研发周期和死守节点都很关键,但实事求是的讲,夯实民用航空的产业根基需要时间。

民机研发需要有国家的支持,在一代代航空人的呼吁下,我国已经有“大飞机”专项、“两机”专项等两个国家重大专项的投入,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民用航空是高度市场化的竞争市场,航空产业链的建立也需要社会资源的持续投入和以市场化主导的机制。

我们有需求在手,型号在研,相信民用航空制造优秀民营供应商也会不断涌现:不但成本效率有竞争力,而且会具备核心技术。

历史也表明,外部的压力常常能成为我们深化改革的动力。无论美国最终如何决策,只要我们自己不乱,就一定能建成真正的航空大国、航空强国。航空产业网在国际航空产业链研究上已做了大量的原创性的工作,如果需要,可以给相关企业帮助与支持。




评论 (0)


暂无评论

免费试用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将会尽快与您联系
若当前手机号码未注册航空产业网,系统在您提交信息之后会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用户密码默认手机号码最后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