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运载火箭:优势明显 前景广阔

《中国航天报》 2023-01-11

1443 0 0

近日,我国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捷龙三号固体运载火箭先后将载荷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随着航天技术蓬勃发展,固体火箭已成为航天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更常见的液体火箭,固体火箭需要克服哪些技术挑战?又具备哪些鲜明的优势?未来,固体火箭面临着怎样的发展前景呢?


我国快舟十一号固体火箭成功发射


我国捷龙三号固体火箭成功实现海上首飞

群雄竞技蓬勃发展

固体火箭在运载火箭家族中属于“少数派 ”,却从未被各航天大国忽视。各方积极进取,发展出一系列很有特色的型号。

美国固体火箭早期基于弹道导弹改进而来,后期结合航天飞机的固体助推器技术,开展了中大型固体火箭方案论证。因此,美国固体火箭往往“别具一格”,包括飞马座空射火箭和大量使用洲际导弹部件的金牛座火箭,以及留下“飞天青蛙”名场面的米诺陶火箭等。

欧空局积极打造织女星系列固体火箭。其中,织女星火箭第一级发动机由阿里安5火箭助推器衍生而来, 实现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力1.33吨。今年7月13日成功首飞的织女星-C火箭换用了更大的发动机,太阳同步轨道运力达到2.3吨,暂列同类世界第一。


欧空局织女星-C固体火箭发射升空

日本固体火箭的代表是“艾普斯龙”,早期型号具备将480公斤载荷送入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能力。在更换第二、第三级发动机后,增强型艾普斯龙火箭运力达到590公斤。

印度利用烈火3弹道导弹的固体发动机技术,研制出SSLV固体火箭, 极地轨道运力达到300公斤,可惜今年8月7日首飞失败。


印度SSLV固体火箭点火发射

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固体火箭当前处于多单位同步研发的状态。

航天科工集团发挥固体发动机技术优势,完成了“开拓者一号”与“快舟” 系列研制。其中,快舟十一号固体火箭全箭主体结构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1吨,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航天科技集团的长征十一号火箭在2015年完成首飞,运载能力达到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350公斤,又陆续研制成功“捷龙一号”“捷龙三号”等。其中,捷龙三号火箭实现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1.5吨,兼顾海上发射和陆地车载发射,任务适用性强,整箭发射服务每公斤载荷价格不超过1万美元,综合性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随着商业航天发展,“双曲线一号”“谷神星一号”“力箭一号”等固体火箭同样获得任务成功。

纵览各国固体火箭型号特征,由于固体推进剂比冲较低,固体火箭普遍采用多级构型,主要执行近地轨道或太阳同步轨道任务。不过,随着发动机等技术进步,复合材料、机电伺服、集成电子元器件等逐渐推广,固体火箭逐渐体格升级,结构减重见效,开始进入中等载荷发射市场。

此外,多国将固体火箭动力系统与大型固体助推器统一规划研发,这样可以显著降低研制、生产成本。

技术挑战不容忽视

固体火箭之所以在运载火箭家族中未能占据主流地位,重要原因是面临着多方面的技术难关,包括高性能大直径固体发动机技术、结构轻量化技术、无依托快速发射技术、敏捷测发及故障检测技术等。

随着固体发动机规模尺寸增大,研制难度将呈几何倍数上升,因此提高质量比、比冲对于提升固体火箭的运载能力尤为关键。一般来讲,固体发动机会根据火箭弹道特点确定最优工作压强、喷管喉径、扩张比等参数,并针对控制需求,开展柔性喷管攻关,基于现有制造水平,考虑各组件设计方案的可实现性。


日本艾普斯龙固体火箭静待发射

在箭体结构重量上,火箭历来是“每克必争”。最常见的结构轻量化手段主要是采用轻质材料,比如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发动机壳体,相比使用钢材,减重可达一半以上。此外,近年来新兴的结构拓扑优化设计、3D打印等技术手段也为火箭减重贡献不小。

固体火箭普遍实施无依托发射,以快速为首要目标,可以摆脱陆上固定发射工位的束缚,兼顾经济性、灵活性和生存性。为此,科研人员必须突破快速运输、快速起竖、快速瞄准、快速测发控和安全导流等技术难关,形成快速机动发射能力。

为满足固体火箭快速发射需求,敏捷测试与发射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传统关键流程依赖人员操作辅助和判读,一旦发生故障,还要耗费大量时间排查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发射效率,有必要不断优化发射流程,减少测试环节中的人为数据判读与故障排除,同时增强全箭系统性健康状态感知能力,对故障进行快速定位、诊断与修复。

多重优势面对未来

相比液体火箭,固体火箭具备多重优势,突出一个“快”字,如果针对某些不足,采取改进、弥补措施,必将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市场和发展前景。

固体火箭推进剂采用固体药柱,具有更稳定、储存更安全的优点,且构型简单可靠,整体研制和发射周期明显比液体火箭更短。这也确保了固体火箭发射服务的履约周期更短,可以提升发射服务品质。固体火箭广泛应用无依托发射方式,普遍采用三平测发控模式,即水平整体星箭对接、水平整体测试、水平整体运输起竖发射,因此发射准备流程 相对简单,又无需加注液体推进剂,发射准备时间更短。而且,固体火箭更容易实现小型化,不仅能够兼顾海陆机动发射,拓展到逐渐兴起的空中试验、发射模式,也具备先天优势。

相比液体火箭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结构更简单,仅包括壳体、药柱和喷管等少数部件,加工和材料要求都比较低廉,甚至可以用石墨纤维缠绕制成喷管,利于批量制造,发挥价格优势。而除固体发动机外,固体火箭仅需要少量结构部段和电气等系统,全箭成本显著降低,因此很适合商业航天“入门”。


美国SLS火箭使用的大推力固体助推器

在姿态控制方面,固体火箭各级一般仅安装1台固体发动机,固定喷管的发动机可采用燃气舵、燃气二次喷射或栅格舵等进行三通道姿态控制,也可采用主发动机柔性喷管摇摆控制俯仰和偏航通道,滚转通道利用固体滚控发动机控制,火箭末级一般利用姿控喷管进行三通道姿态控制,伺服系统体积、重量较小,成本较低。

依托这些优势,固体火箭有望在多方面积极进取,提升能力,降低成本。

固体火箭主要执行近地轨道或太阳同步轨道任务,一方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随着中小型载荷发射需求剧增,存在大量“星等箭”情况, 迫切需要提升固体火箭的低成本快速履约能力。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低成本固体火箭设计、研制工作。为了应对市场上大量发射需求,固体火箭可以开展组批生产和批量化研制,建设新模式批量化生产线等。

随着高密度发射任务日益增多,对固体火箭的快速测试与发射能力需求更加迫切,有必要采取新手段解决问题。比如,逐步面向运载火箭全周期管理模式,对全箭异常状况开展实时检测、预测与定位,快速预判并自动隔离故障隐患,保障系统正常运行。无线测发控方案进一步与公共5G网络融合,利用通用便携式计算机的远程控制技术,推出满足“一键式发射”的“智慧火箭”。测量系统则瞄准集成化、网络化、无缆化、高速化、智能化的目标,向新一代测量系统发展。

固体火箭除了追求更大的运载能力,抢占新型载荷市场,还要有效降低单位载荷的发射成本,实现较高的商业价值。对此,国内固体火箭研制单位均已提出了规模更大的火箭方案,以期利用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发射成本,提升竞争力。



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