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罕见的高温下准备发射

商业航天产业链月度动态报告 获取样刊

航天三江 2024-05-23

383 0 0

5月21日,从早上9点开始,强烈的阳光就把戈壁滩照得一览无余

这天的最高气温是38摄氏度,是往年同期少见的高温

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的发射就在这天,正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各项发射前准备工作的队员们觉得,这次比2022年冬天发射那次的严寒天气好受多了,不过有人却特别在意今天的强光和高温

首当其冲的是瞄准专业的王工

距离发射时间还有60分钟,经验丰富的他早已熟记发射角度,只是太阳光线太强,要想站在30米远的地方逆光瞄准,还是要费点功夫

瞄准精度直接影响火箭入轨精度,所有人都在等待他“一锤定音”

“快舟航班”再起飞本次是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的商业履约发射服务,4颗卫星将搭乘“快舟航班”前往太空开展对地观测工作,提供更多的数据服务,帮助人类更多了解这个世界

作为国内首个开创固体运载火箭发射卫星先河的研发团队,从十年前方案论证开始,就瞄准满足国家未来的战略需求,坚持做一款独一无二的火箭

直到今天,快舟十一号火箭仍然是世界上唯一一款具备1吨级运载能力、可车载发射的固体运载火箭,其运载系数和快速响应能力首屈一指

此次是快舟十一号火箭第3次发射

无论是集团公司党组领导、航天三江党委领导到试验队调研,还是试验队领导小组召开动员会时,都强调要把成功放在首位,确保过程结果“双圆满”

“把成功放在第一位

在快舟十一号的研制历程中,团队本着‘第一性原理’,不唯书、不唯上,打破了许多常规,最终以低成本且高效的方式在设计、生产、试验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

”梁总设计师说道,“团队被质疑过,但是大家顶住了压力,用成功证明了我们的方案是可行的

”快舟十一号火箭采用高载荷比总体设计,全箭主体结构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入轨精度高,可实现大范围轨道机动、一箭多星异轨部署,满足星座组网、空间试验任务需求,能够适应多样化的商业发射任务

 “此次发射任务,我们针对火箭可靠性和任务快速迭代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十余项改进,并进行了多轮仿真测试,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陈副总设计师介绍道,“通过合理排产,提供‘货架’产品方式,提高了发射服务效率

”给火箭穿上“防晒服”发射倒计时50分钟,王工已经在仪器内清晰地看到了红点,精确瞄准,发射流程继续进行

另一个在现场为天气焦灼的冠宇,他神情严肃地看着火箭整流罩端,银色的保温层在太阳的直射下正闪烁出刺眼的光

从火箭起竖后,卫星就离开了带有空调的保温罩,开始承受高温的考验

发射前两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5天内天气预报显示,正午平均气温超过30摄氏度,最高甚至直奔38摄氏度

考虑到发射时间在正午,这颗卫星对温度控制的要求极高,在进场后的一次碰头会上,总师系统提出对火箭整流罩内温度过高的担心

是否要对卫星采取额外的保温措施?必须尽快拿出有说服力的方案

第一次来参加发射任务的冠宇是热控专业出身,他需要综合考虑诸多方面因素,计算各种条件下热处理情况

连续几天,冠宇都在房间里计算

原来的计算模型需要在工作站上运行,如今手边只有一个普通电脑,计算的效率不高

此外,为了得到最优解,每新增一个边界条件,他都需要花上七八个小时

通过重建、优化模型,他将计算时间大幅缩短

加班累点倒不算什么,能否拿出权威的计算结果至关重要

为了尽可能保证整流罩内卫星的“舒适度”,通过综合研判,团队提出了在火箭整流罩上增加保温层的方案

最终的方案通过各方专家评审,也得到卫星方认可

此时,发射准备已进入最后阶段,为了保证合练计划顺利推进,鲍副总设计师带着总装组人员连续奋战10个小时,在火箭整流罩的锥段包覆了保温层,为火箭穿上了量身定制的“防晒服”

一支能打胜仗的光荣团队距离发射还有不到15分钟,发射阵地上所有人都撤离了

发射车也早已撤离,只剩下火箭默默地矗立在原地,气温还在持续升高,但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

到酒泉之前,团队将各类专家评审会提出的建议,归纳汇总成大大小小200条并逐项落实

到酒泉之后,为保障重大任务,发射中心资源紧张,一开始队员们住在离厂房80公里外的地方,每天要穿越戈壁滩,往返耗时将近3小时,但是任务没有一项因此延误

一天晚上,戈壁黄沙四起,只见深蓝的夜空瞬间被快速弥漫的扬沙遮盖,即便在宾馆里坐着,都能闻到浓浓的土腥味

深夜,总装组信工接到电话,发射中心要求安排人员去厂房值班

他二话没说,带着组员强哥与司机冲进了黄沙里

总装组和发射车组的工作中有很多体力活,产品装车、发运等工作都需要全员协同配合,大家总是一喊就到、抢抓时间,无论年纪大小,说干就干

更多的工作是不可见的

在试验队临时党委的领导下,由临时党办和质量管理组联合组织开展主题竞赛和“质量明星”推荐评比活动,贯彻全员“零缺陷”意识,号召队员做到“操作零失误、参数零差错、复查零遗漏、放行零疑点”,实现任务圆满成功

利用工作间隙和“五一”假期,队员们各自开展复查审查及“双想”工作,坚持眼见为实,查数据包、多媒体记录、复核复算过程等,分析数据一致性,核实技术状态变化闭环情况,回想产品履历、预想后续工作

各相关专业组大力协同开展了反复计算和仿真,确保每一项参数正确

综合计划组、后勤保障组负责里里外外地统筹协调,毛工、小杜是先遣队员,没来几天就晒成了“隐形人”,小陆要负责将每日进展及时对外报告;总体组经常一字排开,抱着笔记本电脑敲打键盘,不时进行核对,一份份报告就这样从他们的指尖流出,多工将百余项参数全部熟记心中,在一次重要汇报时,任凭专家怎么问,都能对答如流

正如张总指挥所说,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诞生于三江精神土壤上的快舟团队,是一支能吃苦耐劳、能打胜仗的光荣团队

成功的焰火 “五、四、三、二、一,点火!” 0号指挥员洪亮的声音响彻测控大厅,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屏住呼吸

发射阵地上,火箭尾焰喷薄而出,伴随着巨大轰鸣声腾云驾雾,以完美的曲线冲向湛蓝的天空,画下一圈圈棉花糖般的轨迹云

(图片来源:天上云镜)几公里外,守在电脑前的红兵终于松了一口气,地面控制一切正常,接下来就要看队友小江的飞行控制软件表现了

“一级分离,正常,二级点火”,每一个节点,他早已烂熟于心

在火箭发射前,他和龚姐进行的半实物仿真试验里,已经模拟过近千次火箭飞行,因为他们要模拟上百种状态,逐个排除影响飞行的因素

直到发射前一晚,他们还进行了多次模拟测试,直到数据匹配才放心睡下

指挥大厅的屏幕上,火箭飞行时间在一秒一秒地增加,现场一片寂静,大家都竖起了耳朵,“……正常”“……正常”,看不懂屏幕上的数据,没关系,这时候只要听到“正常”两字,心里就会稍微放松一点

最后一颗卫星分离,从摄像头传回的画面里,大家清晰地看到卫星离开火箭,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

再过了一会儿,发射中心领导宣布成功

成功了!队员们都很含蓄,原以为激动拥抱的画面并没有出现,大家只是握手互相庆祝、热闹地一起去吃饭,就仿佛只是比平常的一天不平常了那么一点点

不过,发射前一晚许多人的失眠突然都治愈了

发射结束后,华组长带领遥测组第一时间找毛工获取全流程数据,将数据结果解析出来,以期为各专业组提供可参考的数据,进行下一步数据挖掘

随着夜晚在发射中心上空焰火的绽放,就要说告别了

随风飞舞的杨絮,说起就起的沙尘,还有长期坚守在发射中心兢兢业业的工作人员,和他们都要说再见了

犇子、阿福、亦斌等一些队员也提前离开大部队,前往任务地点,没能和大家一起庆祝……虽然有些遗憾,但他们乐于见到自己参与的这次发射任务,为快舟十一号火箭又增加了一个成功样本

原文链接 : 点击查看


评论 (0)


暂无评论

免费试用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将会尽快与您联系
若当前手机号码未注册航空产业网,系统在您提交信息之后会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用户密码默认手机号码最后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