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在2025新域新质创新大赛决赛获多项奖项

无人机产业链月度动态报告 获取样刊

西北工业大学 2025-09-27

79 0 0

近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新域新质创新大赛决赛在青岛举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单忠德,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我校副校长张开富出席大赛开幕式。历经初赛、决赛等多轮角逐,西北工业大学共获“高校师生组”特等奖2项(共10项)、一等奖3项(共10项),优胜奖4项,学校荣获“高校师生组”最佳组织奖,获奖等次和数量均位列全国高校师生组第一。

获奖名单

特等奖

项目名称项目牵头人所在学院
面向空间集群的超高能量/功率密度串联供电系统
叶 涛
机电学院
变生动力-组合发动机多场感知与数智李生平台
孙星
航天学院

一等奖

项目名称项目牵头人所在学院
箭芯镜像一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贮存性能发现与数字孪生系统
肖 飞
航天学院
电磁加载技术及其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
霍鲁斌
机电学院
基于多模态信息协同驱动的智慧安防感知决策大模型交互系统
沈钧戈
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

优胜奖

项目名称项目牵头人所在学院
面向重大装备深腔原位检修机器人
罗明
机电学院
面向无人值守系统具有软件可重构能力的智能决策与控制系统
许志
航天学院
凌炎无人机陶瓷气凝胶复合涂层
叶信立
民航学院!
多模智导--面向复杂低空环境的无人机多模融合高精度导航系统
王铉彬
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

获奖项目介绍

1.面向空间集群的超高能量/功率密度串联供电系统(特等奖)

本项目在国际上首创超高能量/功率密度自供电芯片系统新架构,面向空间集群研制了能量/功率密度倍增的光伏自供电芯片系统。创新采用长寿命充放电循环调控、高效率源载双特性匹配控制、能信同传上下行配置、单片三维集成等技术,突破了晶圆级亚微米立体互连电路快速成型制造、基于能量第一性原理的Boost电路精准建模调控及光伏供电系统片上集成等难题,解决了现有并联光伏供电系统的低功率密度限制,研制的串联供电样机具有冗余小、体积/重量小、功率密度高、按需供能等优势,可为微纳卫星等空间装备集群提供超高功率密度能量供给,保证在轨能量平衡及高可靠工作,大幅降低发射自重。系统样机已于2025年5月成功完成在轨验证试验,下行数据表明样机工作正常,符合设计指标要求,标志着我国空间光伏供电系统相关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空间装备的智能化、长寿化、集群化发展开辟新路径。

2.孪生动力:组合发动机多场感知与数智孪生平台(特等奖)

本项目聚焦宽域工作的火箭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RBCC),构建了以“感知—融合—重构—预测”为核心的数字试验平台,旨在突破传统“设计—试验—改进”串行研发模式的局限,显著降低试验频次与成本。项目提出了“模型+数据双驱动、仿真+试验动态修正”的创新解决路径,系统开展了强干扰环境下多场感知、智能重构、高维非线性数据融合与高效预测算法等研究,构建了组合发动机多场感知与数智孪生平台。该平台具备良好的通用性与扩展性,可为同类发动机的研发、试验、运行及维护全生命周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与平台保障,为下一代空天装备的研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3.箭芯镜像—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贮存性能发现与数字孪生系统(一等奖)

项目创新构建面向固体火箭发动机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系统,通过两大核心技术突破,实现新质生产力赋能新质战斗力:一是智能协同设计引擎,通过融合参数化几何建模、多物理场仿真与强化学习优化算法,实现装药构型-内弹道自动寻优,提升设计效率,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二是贮存性能数字镜像,基于精细化仿真与物理试验数据,构建药柱性能退化智能预测模型,通过传感网络映射装药健康状态,动态监控“虚-实”差异,自主发现装药性能演化规律,实现装药长期贮存性能“状态可知-风险可判-决策可信”。

4.电磁加载技术及其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一等奖)

本项目围绕电磁加载航空航天装备干涉螺栓安装核心技术难题,开发出系列化由储能系统、控制系统、交互系统和末端执行系统构成的电磁加载干涉螺栓安装设备。项目组研制的系列化电磁加载干涉螺栓安装设备,其性能通过了国家机床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测,助力我国成为可以独立自主制造电磁加载干涉螺栓安装设备的国家。项目共授权发明专利24件,其中包括美国专利2件;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高水平论文45篇;主持制订行业标准1项、团体标准1项、企业标准3项。项目成果支撑了10多类航空航天重点型号研制和首飞,助力国家战略和民生发展,赢得了良好的社会的社会影响力,建立了良好的行业口碑。

5.基于多模态信息协同驱动的智慧安防感知决策大模型交互系统(一等奖)

本项目以“智能驱动感知决策,多模态融合守护国安”为宗旨,针对安防中开放域威胁识别滞后、跨域协同关联弱、多模态决策效率低三大核心难题,构建了一套基于多模态大模型协同驱动的智慧安防感知决策交互系统。系统深度融合无人机跨域感知、视觉-语言语义融合与大模型智能交互等前沿技术,实现从感知到决策的全链路闭环,显著提升复杂环境下安防响应的准确性、实时性与智能化水平,为新域新质创新力量建设提供精准可靠的智能感知与交互支持。成果也可至民用低空经济领域,推动无人系统在城市治理、应急响应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本届大赛是全国首个聚焦新域新质的专业赛事。大赛以“智聚新域、慧集新质”为主题,聚焦高端仪器和制造设备、人工智能、网信、无人系统、航空航天5大领域,大赛动员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以及43所“双一流”重点高校广泛开展预选推荐,770项创新成果脱颖而出。大赛组建了专家委员会、初赛评审组、决赛评审组,共计邀请杰出科学家、需求方骨干、企业首席专家在内的220余人次专家审议评审方案、开展项目评审,遴选233项优秀成果进行现场决赛。经专家组评审和专家委员会审议,决赛共评选出72项获奖项目。

我校2025新域新质创新大赛备赛工作由科学技术研究院牵头,校团委和资产经营公司通力协作,开展多轮次校内动员和辅导,共推荐19个项目进入初赛,其中,9个项目入围决赛。针对入围决赛项目,组建由技术专家、企业家代表和有丰富大赛经验的指导教师构成的专门辅导小组,对入围项目“一对一”进行指导,全力以赴冲击决赛。

学校将以此为契机,锚定“一十百千”近中期奋斗目标和“天下工大、世界三航”远景目标,为加快提升学校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做出更大贡献!

原文链接 : 点击查看


评论 (0)


暂无评论

免费试用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将会尽快与您联系
若当前手机号码未注册航空产业网,系统在您提交信息之后会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用户密码默认手机号码最后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