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一院二一一厂专业测发队伍执行长八甲遥四任务侧记

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与典型案例月度统计与分析 获取样刊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025-11-07

86 0 0

金秋十月的海南,湿热的暑气夹杂着风雨,椰林在风中舒展枝叶,带着咸湿气息的海风拂过发射塔架。10月1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这里完成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00次发射任务。而这也是一院211厂专业测发队伍真正独当一面的第一次任务。本次任务中,队伍在真实的任务场景中实现从“辅助参与”到“独立操作”的跨越,迈出了从“有能力”到“能成事”的关键一步。

从“辅助手”到“主心骨”

在本次任务中,211厂专业测发队伍开始全面承接一星、二星岗位工作,接手垂测区和发射区的一岗测试操作任务;设计人员作为二岗,负责把关确认。在此前多次深度跟产式学习的锻炼下,大家的上岗操作已游刃有余。

“到了我们‘大展拳脚’的时刻,从这发开始,我们实现了真正上手操作。”专业测发队员关泽科介绍道。作为垂测区测发队伍的01指挥,关泽科参与测发工作总体计划的制定,并负责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工作,对关键技术环节进行把关;组织制定应急预案,在出现异常情况时立即启动预案,确保发射任务安全。每日清晨与晚上,他都会召集各系统指挥召开班前、班后会,明确当日任务、解决各类衔接问题,开展“双想”工作;每日工作结束后,他还要优化测试文件,让口令更加清晰,让全流程运行更加顺畅。

作为发控台岗位负责人,测发队员张维在收到“点火”口令后,发出火箭起飞前的最后一道远程指令。作为火箭控制系统的神经中枢,发控台工作面板上的按钮多达数十个,每个按钮代表一条指令,工作台屏幕上显示的上百个参数,则与火箭前端的设备相连。这要求岗位负责人具备对整套测发流程的全局性思维。确认仪器状态、快速识别异常参数……尽管流程已经演练过很多遍,但张维依然保持着细心的工作态度,始终全神贯注。“这次点火操作是运载型号首次在发射场进行这项工作,点火从‘家里’扩展到发射场,标志着211厂不断向商业航天领域迈进,实现对火箭生产制造、总装测试、点火的全流程把控。”专业测发队员甄晓改说道。

未来,专业测发队伍将全面承接技术区及发射区的测试发射工作,推动测发工作向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转型,为高密度发射提供保障。

从容应对跨型号调度与极端天气

在本次任务中,除了两发紧密衔接的长八甲任务外,同一厂房内还有另一型号火箭正在开展相关工作。

3发火箭同时在垂测厂房开展工作还是首次,其中的挑战不言而喻。计划调度员王洪亮身兼3发火箭的计划调度,每日工作计划他都了如指掌。“两型号、3发箭同时开展工作需要人员、场地、设备的高效联动与协同,压力不小,但通过跨型号调度,能够清晰掌握彼此的人员安排与工作进度,协同效率更高,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工序冲突等问题。”王洪亮说道。

10月3日下午,试验队应急指挥部通知,台风“麦德姆”即将登陆。面对风力持续增强、路径直指文昌的台风,专业测发队员开启了争分夺秒的战斗。火箭转回厂房前,队员们开展了细致的工作交底。夜色深沉,灯火通明,队员们连夜在1号工位开展工作;黎明未至,许多队员又再次投入战斗,完成产品下塔工作;在箭体尚未转回的空档期,队员又立刻赶往厂房。吸取去年应对“摩羯”台风的经验,队员们与型号相关人员一同手编了32米高的防坠网,并利用升降台挂好,同时为箭体盖上厚厚的防雨布,确保火箭毫发无损。台风过境后,队伍针对再装工作开展风险识别,讨论出19条风险点,并逐一制定措施。

面对高密度任务与极端天气的双重挑战,专业测发队伍全员从容应对,用专业与坚守为火箭发射保驾护航。

从第1次到第600次,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跑出了中国航天的“加速度”;而专业测发队伍的“第1次”,则用高质量与高效率的工作为火箭发射全生命周期护航,为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原文链接 : 点击查看


评论 (0)


暂无评论

免费试用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将会尽快与您联系
若当前手机号码未注册航空产业网,系统在您提交信息之后会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用户密码默认手机号码最后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