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轨道国内首创“无人机+量子技术”全空间智能感知巡检系统

低空经济与新兴航空器产业链月度动态报告 获取样刊

合肥日报 2024-07-22

1372 0 0

7月22日上午,一架无人机从合肥轨道交通4号线桃花潭站升空,自动执行轨道安全保护区巡检任务。同时,隧道内量子数据开始实时传输、人工智能模型开始实时计算,标志着合肥轨道正式上线运行全空间智能感知巡检系统。这种融合低空智能巡检与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的模式为国内首创

无人机替代人工巡检,可提升2-4倍巡检效率

当天上午,4号线桃花潭站D出入口“停机坪”上,机舱缓缓打开,一架无人机从中跃起升空,随即开启了自动执行轨道安全保护区巡检任务。

7月22日上午,部署于合肥轨道交通4号线全线的无人机顺利升空,自动执行轨道安全保护区巡检任务。全媒体记者 杨凤炆 摄

其中,低空智能巡检系统由中国通号同合肥轨道联合研发,可利用无人机和智能AI技术实现分析和预警,自动识别大型施工机械、车辆以及违规操作等风险点,提升轨道保护区安全管理效率。

现场,负责无人机巡检项目的通号低空经济(合肥)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高炜介绍,相对于传统人工巡检方式,无人机具有“跑得快、站得高、看得远”的先天优势。

“加上人工智能算法的植入,不仅能够提升2至4倍的巡检效率,而且具有机动性强自动化水平高投入成本低的特点,能够大幅减少人力需求,提高巡检质量。”高炜表示。

一根能“听声辨位”的光纤,可实时监测地下安全

除了无人机低空实时地面巡检,此次运营的全空间智能感知巡检系统还包括地下量子精密测量“哨兵”,负责地下监测和预警地面情况。

当天中午,在位于珠江路的合肥轨道交通控制中心三楼巡检监控室内,工作人员正盯着墙上的屏幕,对实时数据进行分析。

7月22日,工作人员正在监控全空间智能感知巡检系统。全媒体记者 杨凤炆 摄

合肥轨道交通集团安全保护区管理办公室高级工程师李斌介绍,为解决轨道安全保护区巡检成本巨大、难以实时监测等问题,合肥轨道创新应用轨道安全光纤智能预警系统

该系统由智地感知(合肥)科技有限公司同合肥轨道联合研发,可将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应用到分布式光纤传感领域,把隧道内的一根普通光纤变成具有听声辨位能力的光纤,巧妙地规避了传统巡检成本巨大的问题,实现了监测实时性和区域全覆盖性。

此外,该系统在人工智能模型方面大胆创新,使得光纤还具有智能识别入侵信号的能力,实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全空间智能感知巡检系统为国内首创

为最大程度保障轨道交通线网运营安全,防止违规施工影响结构安全,近年来,合肥轨道交通结合低空和量子技术,在全国首创了这套全新模式的全空间智能感知巡检系统。

7月22日,一架无人机正在执行轨道安全保护区巡检任务。全媒体记者 杨凤炆 摄

“这套全空间智能感知巡检系统为空中与地下相结合,装备了智能算法大脑。”李斌表示,两者分工明确、各显其能,共同协作实现轨道安全全方位监控与预警,为乘客乘车安全加上了双保险。

李斌介绍,两个系统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了光纤预警系统24小时不间断监测低空巡检系统随时出发、观测清晰的优势。

二者取长补短,互为依托,从而可以更好地应对轨道安全突发事件。该系统还避免了系统间因数据隔离、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的情况,在巡检技术领域的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得轨道交通系统的巡检模式真正迈向了“耳聪目明”。

原文链接 : 点击查看


评论 (0)


暂无评论

免费试用


请完善以下信息,我们将会尽快与您联系
若当前手机号码未注册航空产业网,系统在您提交信息之后会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用户密码默认手机号码最后6位